“量产孝子”与道德饥渴症

道德指数就像温度计,孩子看着这个指示剂,自然能学会如何当他们理解的“中华孝子”,而不用尽整些观赏性强却几无可操作性的虚头八脑的产孝子工程。

对孝道的演绎,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演绎。如“百善孝为先”,其实后面还有一句并不太为认知的补充说明——“论心不论迹,论迹贫家无孝子”。可见,具体而言,“孝”是很私人的,是有极强针对性的,甚至会根据家庭环境而不同。

“孝”,本是难以量化,更难以量产的。即便是在过去,人们都有如此清醒清晰的认知。所以如果你看到,时至今日,我们这个社会还有批量生产孝子的冲动,不知你会有何感慨。悲哀的是,这并非杞人忧天,而是事实:10月30日,中国伦理学会慈孝文化专业委员会,就在京启动了“中华小孝子培养工程”。该工程旨在通过培养孩子孝心,在青少年中开展孝文化普及教育,工程计划通过5年时间培养百万名孝子。(10月31日《新京报》)

这一消息引起舆论热议,数万网友参与评论。各种意见归纳起来,只有一点,就是用全国各地方言来调侃戏谑出台这一意见的相关单位和个人。

其实,没有人会否认该对父母长辈尽孝。比如,就在昨天,还有两则与之相关的极端新闻特别引人关注。一是“法院对留学生机场弑母一案作出一审判决,当事人因故意伤害罪获刑3年6个月”;还有一个是“深圳打骂父母的名校硕士公务员廖天野,向父母下跪道歉”。上述当事人,不仅侮辱了“孝”字,且触犯刑律法规,所以都曾受到社会舆论的一致挞伐。

可见,民众是明辨是非的,对于道德伦理底线的失守,无人不痛心。公众所反感和警惕的,只是“5年育百万孝子”这样的乱跃进式的“放卫星”做法。我们社会对道德的饥渴程度,似乎前所未有地强烈。各行各界一遍遍地评选各种道德模范进行导人向善的榜样劝勉和激励。这些都没有什么大错,但是道德都是律己的,这是一个底线。

回到孝的问题上,4岁至6岁孩子也绝不是传统意义上尽孝的主力。成人世界、家庭环境、校园教育和社会氛围才是最主要的潜移默化的塑造力量。那个“妈妈洗脚”的公益广告之所以感染人心,就因那种身体力行的示范具有别样的穿透力和感染力。

最后,我想起昨早上的一段“异闻”似乎也从某个侧面切中此题:晨练时,一个自称八九十岁的老太,突然和我聊起来,一上来就是唠叨子女的不孝。她自顾自地历数子女各种忤逆不孝的罪状。看得出,她只想找个人倾诉,其实,孝就是这么具体。

道德指数就像温度计,孩子看着这个指示剂,自然能学会如何当他们理解的“中华孝子”,而不用尽整些观赏性强却几无可操作性的虚头八脑的量产孝子工程。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本文留言

作者李晓亮相关文章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