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国杂感
引言
最近多次因公、因私回国访问,接触到许多新朋旧友,经过深入交谈,对国内的政治社会现实有进一步的认识,感触良多。趁这几天休息在家,凑成这篇文字,聊补与众网友不辞而别并睽违多日的歉疚之情。
一、回到未来的旅程
每次重返国内,都会有马蒂·麦佛莱“回到未来”的感觉。那硕大无朋的建筑、光怪陆离的广告、衣着光鲜的人潮、车水马龙的街道,在在向人宣示这是一个属于未来的陌生时代;而荒腔走板的音乐、似通非通的语言、横冲直撞的车辆、随地吐痰的男女,又时时提醒人们这还是那个特殊的国度。
首都北京的空气质量不错,可是许多其它城市的空气依然污浊不堪,劣质柴油的气味四处弥漫,刺激着人们的喉头和咽腔。各地的市政建设如火如荼,永无止境。好端端的大马路修了又挖,挖了再修。
巨额税收和外贸顺差使各级政府手中有花不完的金钱,不受约束的政治权力让他们可以为所欲为,国家垄断的土地资源又成为他们取之不尽的金库。于是中国的城市化过程就以空前速度全面展开,无数大小城市好像不断膨胀的钢铁巨兽,无情地吞噬着四周肥沃的农田。
家乡的小城风光,连同那一幢幢青瓦白墙的民居和一条条碎石铺地的街巷,全都不见了;郊外的田园美景,连同那一排排婀娜多姿的垂柳和一湾湾清澈见底的河渠,也都消失了。家乡的吴侬软语,只有上了岁数的本地人还能记得;家乡的传统习俗,也已被大量外来人口冲击得七零八落。
徜徉在一座座玻璃贴面的高楼大厦之间,举目所及是同一类现代建筑,充耳所闻是同一种官用语言,无处不在的是同一股商业文化。这,难道就是我们的未来?难道我们就这样为现代化而牺牲我们的传统、牺牲我们的语言、牺牲我们的文化?难道我们就这样变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像浮萍一般随波逐流,任凭风浪把我们抛向不可知的归宿?联想起足迹所至的欧洲城市,人们悉心维护有数百年乃至数千年历史的老城区,便是一砖一瓦也按原样复制保存。两相比较,我实在无话可说。
二、防火墙内的天地
每次去国内,最大的苦恼莫过于无法登陆在国外几乎每天必读的网站,如独评、博讯、推特、CNN等。试过一些翻墙软件,不仅操作手续复杂,而且速度奇慢。通过VPN连到美国办公室的机器上,勉强可以看一些文字,但是图片显示还是很慢,视频完全没有办法看。我接触到的绝大多数人对于国外网站上的内容完全不知情,对于有关中国茉莉花革命的消息从来没有听说过。与国外保持联系的最可靠方法似乎还是电子邮件。在国内期间,所有群发邮件如《亚洲周刊》、《周末分享》、《开放》等都收到了。
在国内网站方面,有些博客水准很高,而且只要会找,在微博上也有不错的内容。至于手机短信真的很方便,感觉上比英文的textmessaging还好使,只是没有试验做群发。总的来说,防火墙内的资讯还是有很多限制,大多数人似乎还只能听到政府的一面之词。不过也有例外。在一次老同学聚会上,一位家境很好也十分健谈的同学滔滔不绝地谈今论古、针砭时弊,所说内容几乎就是独评或者博讯的翻版。会后我把他拉到一边,问他平常都看一些什么网站。他对我狡黠地笑笑,说:“这个嘛,你就不用打听了。”我理解他的谨慎,也佩服他的机敏。两年前见到他时还是满嘴炒股经,现在俨然已经成为一位政论家,并且正以他的言论影响着周围的人。这一变化的背后,一定有他的执著和勇气,当然也还有许多难以为外人道的小故事。我相信,假以时日,像他这样的人越多,这个国家就越有希望。毋庸讳言,要达到这一步,海外的朋友们在打破防火墙封锁方面的确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三、穷奢极欲的官府
一次同学驱车带我从机场去市区途中,远远看到一座金碧辉煌的高层建筑,半球状的圆顶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感觉上比美国华府的国会山更加富丽堂皇。我问同学这是一个什么去处。答曰××市××区政府办公大楼。我愕然:“一个区政府办公大楼如此豪华,有必要吗?”“没办法。现在都这样,攀比成风。大楼盖得越气派,越显得一把手有魄力、有政绩,将来仕途就越顺畅。再说,建设费用一旦批下来,用不完还得交还国库,所以是不花白不花。”同学又提到国内网上炒得很热的中石油天价酒和红十字会万元餐等事件,指出这些事件固然有其荒唐的一面,然而背后又有着制度上的合理性,因为既然年度预算中已经包含某一方面的开支,如果不把预算款项用完,下一年度的该项预算势必被压缩,所以无论如何天价消费也要把预算用完。关键还在于现在的财政体制并不完全受市场规律的制约。至少在政府部门,所有经济活动还是按计划进行,而为官员的开销制定计划的还是官员自身。这才是造成所谓三公消费居高不下的真正原因。
同学的分析固然不无道理,可是在我眼前挥之不去的还是豪华的政府大楼与破烂的乡村校舍之间的巨大反差,是为一顿晚餐消费八万多元而自鸣得意的公子哥儿和为吃到一碗米饭而眉开眼笑的贫苦儿童之间的巨大反差。古今中外,从来不患寡而患不均。那些依靠不公不义的专制权力搜刮挥霍民脂民膏并且恬不知耻地大肆炫耀的官员及其子孙们,他们虽然可以得意于一时,但是最终一定不会有好结果。
四、压抑不住的民怨
读大学以前曾经在工厂工作多年。当年的同事们绝大多数已经退休。这是一些与世无争的小市民,辛辛苦苦一辈子,只是希望儿女长大成人,自己老有所依。一次有机会跟这些老同事们欢聚一堂。始料未及的是酒菜刚过一巡,便已经有人开始骂政府、骂富人。当年的团委书记曾经左得出奇,如今也会根据民主政治理念把中国社会制度的弊端分析得头头是道。他们对于西方的社会和民生十分好奇,问这问那。每听到跟政府宣传不一致的地方就责怪政府喉舌不说实话。这些人的经历其实不算复杂:改革开放以后工厂效益不彰,随后实行股份制,要求工人掏钱入股,其后效益仍然不佳,只好退股关门了事。年纪轻的自谋生路,年纪大的便赋闲在家,靠一点微薄的退休工资勉强度日。面对节节飙升的物价,他们的生活越来越难以为继。憋了一肚子怨气也是情有可原。
可以感觉到,这些人对于自己的政府已经不再信任,对于自己的国家已经不再眷恋,他们关心的只是如何维护自己的权利,向有关部门争取多发一点退休工资,以及如何用他们有限的退休工资安排好自己的一日三餐。在未来的中国社会变局中,他们绝对不可能为权势阶层掬一把同情之泪。
不过,就我接触到的各阶层民众的实际情形来看,绝大多数人的怨言还都是孤立而具体的。很多人并不知道这个世界有许多跟他们命运相似的人,不知道法轮功和地下教会遭受的迫害,不知道蒙藏维族人民经历的苦难,不知道反抗野蛮计生的陈光诚律师、为法轮功挺身而出的高智晟律师、维护艾滋病人权益的胡佳、万延海、维护结石宝宝权益的赵连海、维护汶川地震遇难儿童权益的艾未未、维护普通公民诉讼权益的冯正虎等等,都在遭受何等的迫害。他们不知道有因维权而惨死的钱云会,也不知道有以自己的生命进行抗争的杨佳、钱明奇。
我相信全国各地有几亿像他们一样满腹牢骚而又被剥夺知情权的普通人,我也相信如果他们能够实现横向的串联,那么全国人民反抗暴政的形势会大不相同。这应该就是中共不惜一切代价钳制新闻自由的主要原因。海外民运团体应该在努力打破中共的新闻封锁方面下大气力。
五、执掌权力的友人
去国多年,当年的同窗好友多半已经进入所在机构权力核心,呼风唤雨,好不威风。自有底蕴不够深厚的,两手一摊:“当年你要是不走,这位置肯定就是你的。”他不明白的是,早已放弃国内的一切、决心在国外闯出一片天地的人,怎会在意那一点浮云虚名和蝇头小利?也有思考更多更广的,私下交底:“哥们,我算是明白汪精卫的苦心了。奸人当道,黎民不幸,总得有人出来维持局面不是?总不能任由那帮王八蛋宰割不是?”
其实不必解释,他们的处境完全可以理解,也应该得到支持。他们并不是热衷追名逐利的蝇营狗苟之辈,多半早已看穿中共本质,并决心亲手结果那个邪恶的组织。他们正是当年毕业时把盏交杯誓言入党做官钻进共党肚里腐蚀改造它的好汉。他们当中有的已经营到司局级乃至省厅级,还有什么政协委员、人大代表之类头衔一大堆,可是他们反共的初衷并未改变。所不同的是我们在海外可以大声鼓噪,而他们在体制内却只能静观其变。随着中共统治的不断恶化和人民权利意识的不断觉醒,中国社会内部积聚的各种能量终将达到一个临界点,触发一场排山倒海、推陈出新的巨大雪崩。
可以想象在那一刻到来之时,如今隐藏在体制内的好汉们将成批高举义旗弃暗投明,一如在利比亚和叙利亚发生的情形。而在那一刻到来之前,我们,无论是体制内的还是体制外的,除了在各自能力许可范围内默默耕耘外,却都只能耐心地等待。
六、心有不甘的海归
在会议上碰到一位在国外完成学业后回国任教的朋友。他任职的学校算得上是国内名校,本人在学术上也很有造诣,是学科带头人,还带着博士研究生,只是家人都在美国。一次他把我拉到一边,倾吐了一些心中的不快。“我们这些人其实很尴尬,”他说,“两头都不靠谱。福利轮不到我们,工作上还受气。从前班里学习差人缘又不好的家伙们现在一个个都人五人六的,什么都不懂,可是有事还得去求他们,看他们的脸色。真气人!”
我能理解他的烦恼,也相信他并不是贪得无厌,学位官位都想要,而只是希望工作上顺手一些。要想在工作上出成果,必定牵涉到科研课题的审议、科研经费的调拨、科研班子的建设等一系列问题,有各种关节需要打通。朋友出国深造期间,一些决策部门的职位由他人填补,回来以后才发现自己在官场的竞争中落后了,这恐怕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只能通过理顺人际关系的方法来弥补。通过国外的历练,朋友获得了知识,获得了技能,获得了眼界,获得了经验,获得了学位,还获得了身份。这些都是他在国内的同侪们所难以企及的。恐怕只有这样考虑,才能获得心理上的平衡。当然,朋友一家人分居两地,在生活上必定有诸多不便。实在不行,他恐怕必须考虑重新回到国外发展。而这又是那些整天为官场上的琐事费尽心力的小公务员同侪们所可望而不可即的事情了。总而言之,海归朋友们的路子总是宽一些,办法总是多一些,因此似乎不必跟国内同侪斤斤计较的。
七、百岁老人的期待
有幸认识一位神奇的老人。他出生于1906年1月,今年虚岁106。我和朋友走进他家的时候,他正趴在书桌上,右手拿着放大镜,全神贯注地读书。那副憨态可掬的样子实在可爱。赶紧掏出相机想抢拍一张,不料老人察觉有人进门,抬起头来,一眼认出我们,很高兴。一边示意我们坐下,一边麻利地掏出助听器带上。“我耳朵不行,”他说。“别的都还可以。”
老人思维敏捷,声如洪钟,十分健谈。他告诉我们正在阅读的是一位英国人写的书,其中有采访他的内容。“我想看看他有没有把我的原话如实写出来,”他说。紧接着,老人开始天南海北地侃大山,内容较多地集中在政治经济方面。“他们这样子搞不行的,啊,没有出路的,”他的江南口音很重。“一定要实现民主化的,否则连经济也搞不下去的。”老人本来是经济学家,1955年才奉命改行,也因此而躲过了一场又一场的浩劫。他引经据典,滔滔不绝,听得我们几乎完全没有插嘴提问的机会,只有不住地点头称是,心中着实佩服老人的学养和见识。
临别前,老人从书桌下摸出两本书,在扉页上写下“××同志指正”和自己的名字。接过来一看,原来是老人去年出版的新书《朝闻道集》。书中收集了近年来老人对经济、文化、政治、历史、语文等各种社会问题所叙述或书写的39篇文章。有人评论说“他的文章气势磅礴,洋洋洒洒,敢讲真话,妙趣横生,往往使人读得怦然心动。”
平心而论,老人在书中并没有讲太多深奥的哲理,不过是以平实而诙谐的语言叙述了一些在防火墙外的朋友看来是历史事实和学界共识的东西而已。例如老人谈到历史时说:“抗美援朝时期,我们宣传朝鲜战争是美国发动的;现在承认,是北朝鲜一边首先发起的进攻。过去我们宣传,抗日战争主要是共产党打的;现在承认,国民党的战区大,军队多,抗日八年,坚持到底,日本向国民党投降;八路军是国民党的军队编号,帽徽是国民党的党徽,不是五角红星。”
谈到社会主义时说:“‘社会主义’说法繁多,有空想社会主义,有科学社会主义,俄罗斯有苏共社会主义,中国有特色社会主义,柬埔寨有红色社会主义,缅甸有军人社会主义,利比亚有民众社会主义,还有其他各种自称的社会主义。搞了一辈子社会主义革命的老革命家也糊涂了,一下子说不清什么才是真正的社会主义。”
谈到人类历史发展规律时说:“在经济方面,从农业化到工业化到信息化,从听任自然到改造自然;在政治方面,从神权到君权到民权,从专制制度到民主制度;在思维方面,从神学思维到玄学思维到科学思维,从迷信盲从到独立思考。”
此外还原封不动地介绍了普列汉诺夫的政治遗嘱,包括“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知识分子的队伍比无产阶级增加得更快,在生产力中的作用跃居首位,马克思的无产阶级专政理论便会过时。……布尔什维克的无产阶级专政将迅速演变成一党专政,再变为领袖专政。而建立在欺骗和暴力基础上的社会,本身就包含着自我毁灭的炸药,一旦真相大白,便会土崩瓦解。……布尔什维克党将依次遇到四大危机:饥荒危机、崩溃危机、社会经济危机和意识形态危机,最后政权瓦解,这一过程可能持续数十年,但这个结局谁也无法改变。……国家的伟大并不在于它的领土甚至它的历史,而是民主传统和公民的生活水平。只要公民还在受穷,只要没有民主,国家就难保不发生社会动荡,直至政权垮台”等内容。
这样一本书当然会让中宣部的操刀手和一些出版部门自律甚严的编审们感到恐惧,好几家出版社拿到书稿后都不敢出版,最后由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小出版社接手了。此书问世后好评如潮,却很快就被中宣部列为禁书。老人或许还不是全世界年龄最大的作者,但说他是全世界年龄最大的禁书作者大概不错,应该是要上吉尼斯纪录的。
比较搞笑的是据说今年春节教育部副部长带队去老人家探望时居然从怀里掏出一本《朝闻道集》请老人赐字。老人一边签名一边调侃说“这里边的东西都是胡说八道,你们不要相信。”一干人等哄堂大笑。其实谁都知道在这个黑白颠倒的社会里,老人所说的“胡说八道”正是他集一个多世纪的人生经验和他全部的知识与智慧而传授给后代的真知灼见。
临行,老人拉住我们的手:“多读书,多思考,中国的未来就靠你们了。”我们当然明白老人所期待的未来是一个民主自由均富并且人人享有尊严的中国。
八、亲戚家中的奇书
去一位亲戚家中探访,发现卫生间案头放着一本印刷相当精美的新书,封面上三个遒劲的行书大字“蒋介石”赫然映入眼帘。仔细一看,旁边还印有蒋先生的生卒年份和“自述”二字,以及革命、治国、青春、信仰、人生、修养、理想、爱情、国学等字样,下方是“蒋介石八十八年人生言论思想辑录 辛亥革命百年特别奉献”等字样。我这一惊非同小可。要知道这里毕竟还是共产党的天下,而共产党正是靠反蒋起家的呀!
回想起不久前在宾馆看到的一部影视作品中描写蒋先生如何容忍甚至嘉许毛泽东、把后者看作爱国者的镜头,虽然矫揉造作得令人作呕,但是比起雇佣下流文人写作《金陵春梦》之类下流文字污辱蒋先生的下流行为,毕竟还是有所进步。而《蒋介石自述》的出版比那些胡乱编造历史的影视作品又是一个新的进步,值得赞扬。看来是蒋先生的人格魅力让某些人士自惭形秽,不得不抬出蒋先生来替自己遮丑。查查此书的出版日期,是2011年7月1日,也算是一份不错的生日礼物。
亲戚是一个文化人,但不是一个特别关心政治的人。如果连她家都有这本书,真不知道此书卖出多少本了,相信是一个不小的数字。手中这本书的边缘已经发黄起卷,看来主人一家三口已经无数遍地翻阅。于是决定跟他们讨论一下书中的内容。亲戚说:“很震撼。跟我们过去了解的完全不同。看来是一个很值得尊敬的人。”她先生想得更为深远:“如果过去对蒋介石的宣传都是假的,那么对他那个时代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宣传还有多少是真的?”他们的孩子,一位八○后的女才子,说得更加直白:“嗯,共产党颠倒黑白的手段真的是满高明的,差一点就骗了我爸爸妈妈一辈子。”“你不是也被欺骗了很久吗?”我逗她。“才不呢,”她说,“我早就知道,他们的话要反过来听。”看着她信心满满的样子,我心想:“这些孩子才真正是中国的希望之所在。”
回想中国的历史上常常有一些分水岭式的事件。某个事件一旦发生,整个历史进程就会朝着一个全新的方向发展。其中一个例子是9.13事件以后《五七一工程纪要》的公布。我一直认为,那一次事件是中国人民开始觉醒并且逐步把毛泽东拉下神坛的开端。《蒋介石自述》的出版会不会是一个意义同等重大的事件呢?是否会标志着大陆人民推翻共产暴政、重建中华民国的开端呢?我们不妨拭目以待。
毋庸讳言,为了此书能够顺利出版发行,编者删除了蒋先生言论中涉及意识形态和政治问题的许多精华部分,因此《蒋介石自述》并不能反映蒋先生思想的全貌。但是,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有了这成功的第一步,以后再慢慢补遗拾漏就不难做到了。借用孙先生的名言: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大家加油。
看中国编辑注:原文每个小标下面自成一段,以上段落为看中国编辑划分,不当之处请海涵。
- 关键字搜索:
-
归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