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千年来出土的轩辕黄帝的第一本书(图)
轩辕黄帝图
汉代初期七十多年都是在运用黄老学说进行治国,并曾造就了文景之治的辉煌。但黄学内容到底是什么,却找不到记载。西汉时期流行的“黄老”思想,在中国思想史上一直是个谜。到底是黄帝本来就没有修身治国方面的著述?还是有其它的情况?没有人知道。
但是皇天不负有心人,可以说苍天在为21世纪道德文化的复兴、道德文化的源流、大系统论的追根溯源的行程,揭示了一个天大的秘密。
一九七三年,轰动世界华人的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发生了,那就是《黄帝四经》在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经过唐兰先生考证后,确认《黄帝四经》不是伪书,是几千年来出土轩辕黄帝的第一本书。
产生和集粹于轩辕黄帝、辑录和起源于战国、盛行于西汉初期的“黄学”,即《黄帝四经》,曾经是当时的百家学术之首。
这是一部修身治国的宝典,它包含四部经典:《经法》、《十大经》、《称经》、《道原经》。 这部宝典为海内外黄帝子孙重新认识黄帝、了解黄帝思想提供了可靠的史料依据。轩辕黄帝也就不再是传说当中的人物,而是实实在在的历史人物,是中华道德文化道学的缔造者和开创者。
台湾的史学家九十三岁的王寒生先生,听到这个振奋人心的喜讯, 恨不得一下飞回大陆,一睹为快。但当时海峡两岸还未通邮,没有办法看到真迹。几经周折,通过日本才搞到《黄帝四经》影印件。
王寒生先生如获至宝,夜以继日,呕心沥血,先后花近四年时间将《黄帝四经》编译出来,于一九七六年在台湾龙华出版社出版发行了。
王老先生在他自写的序言里,就直接宣告了:“读罢四经,我们认识了修道之门径,更提高了人生境界。如果我们仍然还是懵懵懂懂,那就不可挽救了。纵然再读书万卷,也无济于事。”
我们看看王先生这个评价该有多高!“读书万卷也无济于世”,这就说明《黄帝四经》的研究价值,的确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特别是道德文化皇冠上的明珠。
“在四千年前,我祖已经打开了宇宙奥妙之门,指出了一条上进大道,今日能读到宝贵经典,是如何幸福!”又云:“黄帝四经出土,如老祖再降人间,这是可幸的,凡是黄帝子孙们,全都应当雀跃而鼓舞。”
史学家王寒生先生,他研究史学一生,有着丰富的经验,他的这一个发自心灵深处震撼心灵的认识宣言,的确应当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黄帝四经》,是黄帝文化的经典代表之作,哲理丰富,博大精深。其中,所言的“修身平天下”的大道思想,仍为今日修身治世的经典,具有极高的现实意义。用道德方法修身,是治国的基础和前提。黄帝是先行者和亲力、亲为者,是后世治国者的楷模与典范。
《黄帝四经》,是黄学所荟萃的黄帝文化的思想,是中华国学的根蒂。黄帝学说的精华,是中华人文文化之集成,是东周之前古代各朝修身治国的指导性经典。
下面扼要介绍一下《黄帝四经》各经的内容。
《经法》
《经法》是全书的总纲。全篇共分九小段,主要讲的是治国必须依靠法治。
第一小段《道法》是《经法》篇的总论和概括。主要讲述“道生法”和以法制国的理论。“道”为黄老哲学上的专有名词,指宇宙构成与发展变化的实体与动力。“法”是指法律制度。“道生法”即法令制度由这个最高的存在-“道”产生的,使法令制度具有无上的神圣性。即所谓“法者,引得失以绳,而明曲直者也。执道者,生法而弗敢犯也,法立而弗敢废也。口能自引以绳,然后见知天下而不惑矣。”这便是“刑名立,则黑白之分已”的理论依据。以后的各段都是围绕这一中心来论述的。
第二段《国次》:主要讲施政、治国必须态度严谨,国家才能稳固和兴旺,不固执己见,遵循事物变化发展的自然的“度”来办事,便能获得“天功”,坚持反对“过极失当”的极端政策。
第三段《君正》:主要讲执政必须“从其俗”、“用其德”、“民有得”,方能“知民则”、“民则力”、“民有得”。但对于破坏制度的,在法律面前,“罪杀不赦”。要举生伐死,文武并行,天下才能宾服。
第四段《六分》:主要讲君臣之道。观国观主,观家观父。君主必须懂得南面之术,不沉湎于田猎酒色,能驾御群臣,臣子必须忠诚老实,一心服侍君主,“不敢蔽其君”。只有“主执度,臣循理者,其国霸昌。”
第五段《四度》:主要论述施政度量分界的四个原则。“四度”是指君臣不得易位;贤与不贤不能并位;动静有时;生杀有度。这是四条施政原则。违背“四度”,就会“失本”、“失职”、“失天”、“失人”。这就是叛逆、动乱、背时、暴乱产生的原因。所以说,“审知四度,可以定天下,可安一国”。
第六段《论》:讲君主应该根据自然规律以法天则地,循名责实。顺四时之度,应动静之变来制定自己的统治策略。掌握“六枋”,“六枋备则王矣”;审察“三名”,“三名察则事有应矣。”以此来治国,就会“有国将昌,当罪先亡。”
第七段《亡论》:阐述国危、君灭的道理。
第八段《论约》:讲述人事“顺则生,理则成,逆则死”,要符合天地四时之自然法则。即“参之于天地之恒道,乃定祸福死生存亡兴坏之所在。”这样便“万举不失理,论天下而无遗策。”
第九段《名理》:这是全篇的总结。主要论述“道”的本质和功能。“道者,神明之原也。”其特征是“有物始口,建于地而溢于天,莫见其形,大盈终天地之间而莫知其名。”“重柔者吉,重刚则灭。”
《十六经》
《十六经》是第二篇。主要论述政治、军事方略。共分十五小段。这篇是以黄帝君臣对话的形式来叙述其主要思想的。
《立口》:主要论述黄帝必体天地之德,心虚静自守,才能成名于人。黄帝之所以能统治天下是“受命于天”。“定位于地”的缘故。
《观》:讲黄帝命令大臣吸取四方的经验,按照事物“盛而衰,极而反”的规律,上察天道,下视民情,而后“布制建极”,制定好完整的治国策略。
《五正》:以黄帝和大臣阉冉对话的形式来讨论布施五政,如何止始的问题。指出“始在于身,中有正度,后有外人,外内交接,乃正于事之所成”的道理。其中还提出“作争者凶,不争亦无成功”的观点。
《果童》以大臣果童名作为本篇的题名。用黄帝与果童对话的形式,提出人不分高低贵贱的思想。
《正乱》是黄帝的大臣力黑、高阳,与太山之稽的对活。通过对黄帝与蚩尤六十次战争的分析,总结出必须做好充分的战前准备,利用敌人的弱点方能克敌制胜。
《姓争》:叙述黄帝之臣高阳与力黑的对话。主要谈到“静”与“争”、“刑”与“德”的关系。主张发挥各自的功效,采用静动相辅,刑隐德显相互配合的办法治理国家。
《雌雄节》:雌雄节,这是古代关于治道的两种基本态度。主张圣人守清道而抱雌节,柔弱以静,以柔克刚的为人处事哲学。
《兵客》:主要讲述用兵作战必须因天时,因地利,因人力,才能作出正确决断。“三遂务从,兵有成功。”“当断不断,反受其乱。”因此用兵作战必须符合天道。
《成法》:是黄帝与大臣力黑的对话。提出要依据法律来治理国家的思想。
《三禁》:主要阐述行事要遵守一定的规范。指出“行非恒者,天禁之。爽事,地禁之。失令者,君禁之。”的三禁原则。这是国家兴盛的保障。反之要受到上仓的惩罚。
《本伐》:指出挑起战争的三个原因:“有为利者,有为义者。有行忿者。”各种战争其结果各有不同,只有义战,方能取胜。
《前道》:指出治国必须以道作为前导、唯道是行的思想。只有“上知天时,下知地利,中知人事”,方能国富民强。
《行守》:讲为人处世应该遵守的法则:不搞阴谋,不持雄节,心表如一,戒骄戒躁。同时指出“言之壹,行之壹,得而勿失。言之采,行之配,得而勿以。”的用人方针。
《顺道》:讲战争中要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用“单视不敢,明势不能,守弱节而坚之,胥雄节之穹而因之”的方法,麻痹敌人,以智取胜。
最后一段无题名,主要讲道家清静无为的本质。提出“刑恒自定,是我俞静。事恒自瓴,是我无为”的观点。
《称》
第三篇《称》,此篇不分小段,主要讲统治策略的“度”和“极”的。指出行事要有准则,治国要有仪表法制,这就是“度”。君主的行为要合于天时地利,顺乎民心,“毋失天极,废数而止”。这就是“极”。主张施政、行法必须权衡度量,不走极端,物极必反的作法。
《道原》
第四篇《道原》:主要讲的是宇宙观。此篇不分小段。集中论述了“道”的本质、性质和功能。指出道是无名无形,无为而无不为的。其中有一主要思想即强调统一,提出只有黄帝这样伟大的人物才能完成统一中国的宏大事业。
- 关键字搜索:
-
几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