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金面吃紧 央企苦日子来了

央企因国字招牌在银行贷款、国家投资项目中获得了超越其他市场竞争者的优势地位。但随着宏观经济形势的逆转,这些企业也面临着成本与应收账款双双上升的夹击。

一方面是应收账款剧增,上半年央企的应收账款规模已达上万亿,占营业收入比例超过10%;另一方面是原材料、人力成本和财务成本造成的主营业务成本上半年25%的增长,仅利息支出一项就上涨了30%。

尽管上半年央企在债券市场的积极行动从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资金紧张的局面,不过考虑到未来宏观环境的影响,业内人士认为央企新一轮“寒冬”已经开始,而且这次影响会比2008年金融危机时更甚。央企的苦日子真的来了。

资金面吃紧

近期,北京九恒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发现本公司的应收账款开始增多。这家公司是专门为企业提供智能资金管理平台的公司,客户里面中央企业占了大部分。“最早发现这种迹象是在今年四、五月份,现在更加明显了。”公司总经理解洪波表示,“其实项目的款项金额也不大,但是发现央企开始拖欠,我们难免开始猜测是否央企现在资金也吃紧。”

另一位商业银行人士也有相似的猜测,他发现从第二季度开始,央企开始频繁地拜访他们。

不少央企也开始遭遇中小企业同样的境地,就是应收账款开始增多。消息人士透露,国资委统计的数据显示,仅仅今年上半年,央企的应收账款就高达上万亿,创下历史新高。

而国资委近日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央企业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96874.6亿元,这也就意味着应收账款占营业收入比例已经超过10%,远远高于上市公司的平均水平。上市公司过去几年这一比例分别为2009年的6.43%,2008年的5.24%。

一位央企负责人透露说,目前他了解到的一家年营收能力在100亿左右的央企应收账款就已经达到了40多亿,这也是以前没有过的。

和这些业界猜测相印证的是,国资委主任王勇近日在年中央企负责人会议上,特别要求央企要加大应收账款的回收力度,留作头寸。

主营成本上升

资金面吃紧只是硬币的一面,另一面,央企还正在面临着成本的持续上涨。

本报记者独家获得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央企的主营成本总体同比上升25%,地方国有企业的主营成本更是上涨27%。和众多中小企业一样,推动央企成本大幅上升的两大因素是原材料和人力成本的大幅上涨。“考虑到部分央企,特别是基础建设类央企大量雇佣工人,今年上半年人力成本上升的压力一定会很大。”中国建设银行(601939,股吧)高级研究员赵庆明表示。

此外,对于高负债的央企而言,今年上半年财务成本的上涨也让他们开始感到压力巨大。上述消息人士透露,今年上半年,央企仅仅利息成本支出就上升了30%。

财政部公布的数据显示,上半年统计范围内的全国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成本费用增幅已连续三个月略高于营业总收入增幅,其中财务费用增幅高达29.1%。

为应对通胀,央行今年来已经三次加息,六次提高了存款准备金率。目前金融机构人民币一年期贷款利率达到6.56%。“考虑半数以上央企平均资产负债率超过65%,加息对央企财务成本的影响还是非常明显的。”一位业内人士表示。

而且,从近期政策面传出的消息看,货币政策从紧的趋势没有丝毫改变。8月2日召开的中国人民银行分支行行长座谈会称,下半年“要坚持把稳定物价总水平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继续实施好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必要的政策力度”。

为此,王勇在年中的央企负责人会议上再次重申要求高负债率的央企严控投资方向,压缩投资规模。对于成本加大的现状,也要求企业加大精细化管理。国资委研究中心公司部部长王志钢也建议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在做项目的时候就要更加考虑风险的防控,应该重新对项目进行评估,再决定是现在开工还是暂缓开工。

发债规模扩大

为了应对资金面的吃紧,央企除了更加频繁地造访商业银行贷款,还加大了债券融资的规模。

根据消息人士透露的数据,上半年共有99家央企发债,发债规模高达4548亿元,同比增长了接近16%,发债规模几乎与上半年中央企业累计实现净利润4571.7亿元持平。“尽管一直以来央企都是商业银行最大客户,不过考虑到目前银行这条大河的水也开始日渐干涸,要想再有以往那样源源不断的资金流也是不可能的。”赵庆明表示。他对央企利用债券市场融资持肯定态度:“央企信用比较好,评级相对比较高,这样融资成本较低,而且也能够减少银行对企业的硬约束。”

7月13日,华能集团公司成功发行2011年度第三期短期融资券40亿元,期限1年,发行票面利率为5.09%,即使加上手续费,综合筹资成本也仅约5.49%,比同期银行贷款基准利率低约1.07个百分点。“这样我们就可节约财务费用约4280万元,并对改善和优化公司资本结构起到积极作用。”华能集团的相关人士表示。

央企债券融资的举动得到了国资委的鼓励,称央企通过此举可以缓解资金压力。不过,国资委同时也开始警示风险。

7月初,国资委建立了央企债券发行监测管理系统,“以往没有被纳入到监管范围之类的央企子企业,从上个月开始也要开始上报发债数量。”国资委相关人士介绍说。国资委称其目的是为了及时了解和掌握债券发行情况,加强中央企业对其实际控制子企业发债事项管理,防止和控制债务风险。

苦日子来了

接踵而来的各种迹象让业界人士担忧,央企这回可能真的要面临苦日子了。

苦日子,上次提到这个词是三年前,时任国资委主任李荣融多次告诫央企至少要做好过两年从紧的准备,准备过两年的苦日子。不过,2008年底的“4万亿投资计划”让李荣融的告诫似乎变成了“狼来了”的游戏,央企不仅没有过上苦日子,还靠着4万亿的国家投资在扩张的道路上把民企远远地甩在身后。

但这回,央企恐怕没有那么幸运了,宏观政策上再出重大利好的可能性不大。

“对央企最直接的利好就是国家上大项目,但是今年并没有看到对央企的利好政策。”上海天强咨询管理公司总经理祝波善表示,“例如今年一号文件关注的是水利问题,而且主要是在末端的基层农田改造,央企获利的可能性不大。”

国资委研究中心公司部部长王志钢也有类似的担忧。“第三季度央企的利润表现可能不如现在好。去年第四季度,今年第一季度,不少央企对宏观形势的判断还是非常乐观的,又在往前冲,没有想到会被宏观经济的不振给"咬"了一口。”

而祝波善甚至担心部分央企可能出现资金链断裂,华源集团在2005年爆发财务危机的景象他依然记忆犹新。“央企一旦遭遇资金链断裂,企业破产几乎就是一瞬间的事情。”

他说,“部分施工类的中央企业,主要的服务对象就是地方政府,央企持续高涨的应收账款,而且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地方政策的欠债,今年地方政府本身资金吃紧,未来偿还能力还有待商榷。”

北京九恒星公司的解洪波对此也有同感,“我们感觉央企的日子比2008年会更加难过。大环境不好的时候,小企业感觉难熬,大企业可能会出现亏损。”他说。

“这么多年央企几乎年年保持高增长,这种势头能否持续,需要考虑;这种势头是否需要持续,国资委也需要有一个明确的导向,一方面督促央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一方面又要求央企做到保值增值,两者如何去权衡需要有一个明确的导向。”祝波善表示。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本文留言

作者康怡相关文章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