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公经费 公开又有何用

外界时常传来一些信息,刺激我的神经,比如香港17万公务员只有20余辆公车;比如某地区政党主席公务奔波,一年要吃掉700多盒便当(快餐);比如,奥巴马的政府预算案有将近200页,在互联网上一一可查。

我对这些将信将疑,因为我们生活在很“大方”的环境里,反差过大;我们对“大方花钱”习以为常,甚至不用报出明细账目。现在中央部门正在公布的三公经费,也没有打消我这样的“偏见”。

在上半年国务院廉政工作会议及常务会议数次强调后,中央各部门终于自本月上旬起陆续公开三公经费(出国出境费、车辆购置及运行费、公务接待费)。在此之前,只有科技部一家先行通报了这三项费用。

到今天(7月19日),已有34个中央部门通过各自官网,披露了2010年的三公经费决算数和2011年的预算情况。

本来,在多年推而不动之后,人们很愿意为此次部门财政预算公开叫好,不过,就目前的披露状况而言,人们并不急着鼓掌。

中央各大部门在公布这三类经费时,均附有前缀——“用财政拨款开支的”。它告诉我们,现在看到的是最经得起检验的,也是最窄的统计口径,也就是说,大量游离于预算之外的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基金等收支并不在列,这样,这些部委都有了腾挪的足够空间,左手可掏右口袋。并且,中国政府官员的三公消费,颇具创新性,资金由下属单位代存代管、上级开销下级报销、由下级机关出钱出力,甚至将费用转移到相关企业头上。

此外,由于此次是各部门自行申报,没有约束规则,全凭自觉,于是,较多部门亮出一张表格,附加几句说明,便再无细节。这样的公开因结构不明令人疑惑。出国出境一年多少人次?公车去年新购多少?保有公车平均每辆运营维护费用多少?这些一般人均会产生的疑问,仅有审计署等极少数部门,作出了回答。

更让人不可容忍的是,此次中央单位及各部门公开三公经费,国务院有言在先,意在从严控制和压缩此类行政经费,但至今34个中央部门中的22个,2011年三类经费支出反比去年更高。

某些部门的理由似乎很充足:今年要参加若干国际会议,出国经费不得不增加。但极少有部门会说明,是否对压缩本部门行政经费作出过讨论或考虑,出国费用减不了,公车费用或公务招待也减不得?

违背了公布三公经费的本意、民意,此事的严肃性从何谈起?政府行政费用只能增,不能减,由此可知中国行政费用占财政支出比重多年偏高有多么顽固。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本文留言

作者朱长征相关文章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