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讲堂】理念的世界(一)

苏格拉底是一位古希腊伟大的先知,也是当时著名的德尔菲神谕所称的世上最聪明的人,而柏拉图则是他的得意弟子。由于苏格拉底一生虽然口若悬河,辩才无碍,然而却从未留下任何著作,所以后人只能从柏拉图的作品中了解苏格拉底的思想。与苏格拉底齐名的伟大导师耶稣和释迦牟尼,在世时同样没有留下任何著作,也都是由他们的弟子回忆恩师当初所说的话而整理成文字的。作为唯一用文字记录苏格拉底言论的门徒,柏拉图的著作无疑最接近苏格拉底的思想,而后人也正是从柏拉图的著作中感受到妙思泉涌的智慧,这种智慧是孕育了西方文明的两大源泉之一,另一源泉则来自耶稣。

柏拉图最重要的思想在于对世界的认识,他认为实在世界可分为两个领域。

其一是感官的世界,也可理解为物质世界,即由人的五种感官所能感受到,认识到的世界。这个世界的每一样事物都在不断的流动变迁之中,没有任何东西是永恒不变的,即佛家所说的“梦幻泡影”、“如梦似电”。

其二是理念的世界,而理念(eidos)又被翻译为理型、理式,是根据不同的翻译家对eidos不同的理解而翻译的,其实在柏拉图的原文中是同一个词,在此还是根据大多数人的习惯称之为“理念”。

中国现代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极力主张翻译成“理式”,也是颇有道理的。翻译为“理式”是相对于“形式”而言的,因为“理”与“形”是一组相对的概念,形而上者为“理”,形而下者为形。中国的《易经》有云: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如此说来,柏拉图所谓之“理”(eidos)也就相当于中国古代所称之“道”,那么理念的世界,也就是道的世界了。

柏拉图的世界观与中国宋代的程朱理学颇有异曲同工之妙,都认为宇宙中存在着一个绝对的,永恒不变的天理,或者说理念(eidos),而人生的意义就在于认识这一理念,摆脱感官与欲望的束缚,回归这理念的世界,这个过程也就是程朱理学所说的“明天理”。因为理念的世界与物质世界不同,并非用感官所能感知的,唯有人与生俱来的理性才能认识到理念的世界。

柏拉图认为,自然界所有的现象都是永恒的理念的影子,也就是说,物质世界的一切都是理念世界的投影,真正真实的并非是作为影子的物质,而是作为实在的理念。这种观点如果与《易经》“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之说相参照,那么我们不难得出“器”为“道”在下之投影,在形而下的层面之存在形态这一结论。

在柏拉图的哲学中,理念的世界高于物质的世界,是绝对的,永恒的存在,后者是理念在较低层面的投影。理念(或曰理式)下降即为形式,形式上升即为理念,也可以说“道”下降则为“器”,“器”上升则为“道”。哲学所说的形而上与形而下,就是这么一个关系。

柏拉图认为,人之所以高贵,之所以与其他生物不同就在于人不仅可以用感官来感知形而下的物质世界,同时可以用理性来认识形而上的理念世界。柏拉图与程朱都认识到一点,那就是人自身的欲望是回归理性的最大障碍。换言之,一个人的理性与他的欲望成反比。因此要明天理必先灭人欲,或者说:人欲灭,理性生。当然“灭人欲”是一个渐進的过程,这也就是“明天理”,或者说回归理念世界的过程了。

点击与作者交流

本文留言

作者存中剑相关文章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