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中华第一勇士秦军大将蒙恬(图)

匈奴望风而逃,远去大漠以北七百里

 2011-07-06 14:10 桌面版 正體 打赏 0

蒙恬(?—前210年),秦始皇时期的著名将领,被誉为“中华第一勇士”。汉族,祖籍齐国,山东人。传说他曾改良过毛笔,是祖国西北最早的开发者,也是古代开发宁夏第一人。

蒙恬的祖先是齐国人。他的祖父蒙骜从齐国来到秦国侍奉秦昭王,官至上卿。秦庄襄王元年(公元前249),蒙骜作为秦国将领,伐韩,取成皋、荥阳,建立三川郡(治所在今河南洛阳)。二年,蒙骜又一气攻取了37座城池。秦始皇三年(公元前244)蒙骜攻韩,夺取了13城。秦始皇五年,他又率军攻打魏,取得了20城,建立东郡。秦始皇七年(公元前240),蒙骜去世。

蒙骜的儿子叫蒙武,他也就是蒙恬的父亲。蒙恬曾学狱法为狱官,并负责掌管有关文件和狱讼档案。蒙恬还有一个弟弟叫蒙毅,后来官至上卿,是秦始皇的得力助手,成为了秦朝的重臣。兄弟二人一武一文,可谓好不了得。

秦始皇二十二年(公元前225),秦王派将军李信率兵20万攻打楚国,以蒙武为副将。李信攻平舆(今河南平舆县北),蒙武攻寝丘(今安徽临泉县),大败楚军。李信在攻破鄢(今河南鄢陵县)后,引兵向西与蒙武会师于城父邑(今河南宝丰县东),被楚军打败。

秦始皇二十三年(公元前224),蒙武以裨将随王翦领兵攻楚国,大败楚军,追至蕲南(今湖北蕲春西北),杀楚将项燕,得胜而归。秦始皇二十四年(公元前223),蒙武复出率兵攻打楚国,俘楚王负刍,平定楚地。二十五年(公元前222),蒙武率兵南征百越(今浙、闽、粤一带),越君投降,秦遂在此置会稽郡(治吴县,今江苏苏州市)。

在秦始皇统一中国的大业中,蒙恬的祖父蒙骜、父亲蒙武,都是秦国著名的将领。为秦国攻城略地,出生入死;为秦国疆土的开拓,为始皇统一中国,立下了汗马功劳。因此,秦始皇对蒙氏家族非常信任器重。

到了蒙恬这一代更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秦始皇外出时,蒙恬的弟弟蒙毅陪同与始皇共乘一车,在朝时又侍从始皇的左右。蒙恬兄弟二人,一个负责对外军事,一个谋划国内政事,有忠信为国的美名。秦国的其他将相都不能与他兄弟二人争宠。

由此可见,蒙氏家族世代为将,战功显赫,到了蒙恬这一代更达到了事业的顶峰。公元前221年,蒙恬由于出身将门做了秦国的将军,于是率大军攻破齐都,实现了秦始皇梦寐以求的全国统一,秦始皇授给他内史的官职。其实,蒙恬在统一六国的战斗中虽然并没有立下赫赫战功,但却积累了足够的战争经验,他的才华也得到了秦始皇的认可。

说到蒙恬和匈奴的关系,好像就是上天注定的势不两立。蒙恬生活的年代,边境经常受到逐渐强大起来的匈奴的掠夺,秦政权受到威胁。而且,在秦尚未统一六国前,匈奴就常掠夺内地人民的牲畜、财产,与其相邻的燕、赵、秦等国更是深受其害。尤为严重的是,在秦征伐六国的最后阶段,匈奴乘机占领了河套地区,即所谓的“河南地”。

这给心怀忠君爱国抱负的蒙恬以很大的施展空间。在随后的河套战场上,这位中华第一勇士让匈奴尝尽屡战屡败的滋味。

战国末年,烽烟四起,秦国以一国之力,横扫中原六国,建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帝国。在中原混战的同时,中国的北方一直活跃着一个善于骑射凶悍无比的民族——匈奴,他们利用中原战乱之机,不断骚扰北方各国。在秦统一中原的同时,他们乘机跨过黄河,占领了河套以南的大片土地,直接威胁着秦都咸阳的安全。成为整个帝国最后的心腹之患。就在此时,秦始皇派出一名大将北击匈奴,这就是名将蒙恬。

公元前215年,秦始皇以蒙恬为帅,统领30万秦军北击匈奴。在黄河之滨,以步兵为主的秦军与匈奴骑兵展开了一场生死之战。蒙恬率领的军队以锐不可当的破竹之势,在黄河上游(今宁夏和内蒙古河套一带地区),击败匈奴各部大军,迫使匈奴望风而逃,远去大漠以北七百里。汉代贾谊就评价当时匈奴的状态说:“不敢南下而牧马。”蒙恬仅一战就将彪悍勇猛的匈奴重创,使其溃不成军,四处狼奔。匈奴几十年不敢进汉地,蒙恬功至高也。蒙恬统率重兵坐镇上郡(今陕西榆林市境内),为加强河套地区的防线,在河套黄河以北(今内蒙古乌拉山一带),筑亭障,修城堡,作为黄河防线前哨阵地。进过这次战斗,给北方带来了十几年安定的社会环境,为河套地区的开发创造了条件。蒙恬勇敢作战、出奇制胜、击败匈奴的大战,是他一生征战的最大的一次战绩,人们称赞他是“中华第一勇士”。

独步沙场破不败神话

大一统的中国刚刚缔造的时候,蒙恬没有机会去享受一个开国功臣应得的荣华,而是肩负着更艰巨的使命——北定匈奴。公元前221年,蒙恬率大军攻破齐都,实现了秦始皇梦寐以求的全国统一。正当咸阳城里欢庆胜利的时候,秦国北部边境传来匈奴频繁骚扰并大举南侵的消息。匈奴军队杀人放火,抢劫牲畜财物,边疆人民苦不堪言。这时,秦国刚刚统一,人心思定,军民厌战。蒙恬不顾连年征战的辛劳,接受命令“北逐戎狄”,收复河套一带。

面对匈奴的挑衅,秦始皇选择了蒙恬领兵出征。这里的原因大概有二:其一,青年时代的蒙恬长年在北方边境守卫,对匈奴的战法极其熟悉,这是那些长年征战中原的老将们所不能比的。其二,蒙恬是秦军里最富有进攻精神和野战能力的将领,秦朝其他将领打的多是中原地区的攻坚战,对于塞北草原上与匈奴的野战并无多少经验。

公元前215年,蒙恬率领30万能征善战的大军,日夜兼程赶赴边关。扎下大营后,他一边派人侦察敌情,一边亲自翻山越岭察看地形。第一次交战,就杀得匈奴人仰马翻,溃散草原。公元前214年的春天,又爆发了最具决定性的战争。蒙恬跟匈奴人在黄河以北,进行了几场战争,匈奴主力受重创。最后匈奴人被彻底打败,向无限的北边逃窜。史书上记载:匈奴人向北(逃窜)七百多余里。

蒙恬并没有辜负众望,一战定河套,打得匈奴魂飞魄散。贾谊也曾形容说“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这正是对河套战役功业的称赞。后来中原再次大乱时,匈奴却不敢深入汉境,这不能不说与此战有很大关系。

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蒙恬被封为将军,攻齐,因破齐有功被拜为内史(秦朝京城的最高行政长官),其弟蒙毅也位至上卿。蒙氏兄弟深得秦始皇的尊宠,蒙恬担任外事,蒙毅常为内谋,当时号称“忠信”。

秦统一六国后,蒙恬奉命率三十万大军北击匈奴。收复河南地(今内蒙古河套南伊克昭盟一带),自榆中(今内蒙古伊金霍洛旗以北)至阴山,设三十四县。又渡过黄河,占据阳山,迁徙人民充实边县。其后修筑西起陇西的临洮(今甘肃岷县),东至辽东(今辽宁境内)的万里长城,把原燕、赵、秦长城连为一体。长城利用地形,籍着天险,设制要塞,有力的遏制了匈奴的南进。后受遣为秦始皇巡游天下开直道,从九原郡(今内蒙包头市西南)直达甘泉宫,截断山脉,填塞深谷,全长一千八百里,可惜没有修竣完工。蒙恬征战北疆十多年,威振匈奴。

人箭合一一战定乾坤

蒙恬载于史册的并不仅仅是一个将帅之材,他的许多才能都是当时其他的将领所难以比拟的。蒙恬的这种才华,事实上在整个秦国是首屈一指,没有人能赶得上他,甚至秦国的丞相李斯也自叹:“蒙恬将军在很多方面都远远超过我。”

从纯军事的角度来分析这场战役,我们相信那一定是与汉朝反击匈奴不同的一种战法。因为秦朝并没有汉朝那样多的战马,骑兵的数量远远少于汉朝。这就注定了秦国的攻击还是以步骑和战车相结合的战法为主的。《史记》中曾记载:秦以战车开路,箭矢如蝗,步骑大军随后掩杀,匈奴大溃。可见这是一种以重装战车为主的战法。

秦在战役中有一个最核心的武器,就是弩。弩当时是中原人所特有的武器,匈奴人是没有弩的。因为弩事实上是代表着当时军事气数的高峰,秦的重装战车体型高大,上载各式弩箭,发射起来密集如雨。其效果就如今天的坦克,单一兵种的匈奴又怎能不大溃。

汉朝反击匈奴打了20年,通过倾国之力的漠北会战才解除了匈奴的威胁。而秦国只经此一战,就将匈奴重创。当然两者也不可同等而论,秦时的匈奴控制区域只有汉朝时三分之一大,实力也比伊稚邪时代弱小得多。

另一个取胜匈奴的重要原因就是蒙恬的个人军事指挥才能。从蒙恬个人角度来说,他出生在将门,从小就受到了忠君爱国思想的浓厚熏陶。再加上他祖父、父亲都是秦国将军,为国效忠和带兵打仗是家常便饭。因此,他在思想上就已把自己的命运与国家的安危紧紧的绑在了一起。为自己的人生目标而战,这样的精神和力量是可想而知的。

此外,他在驻守边防的时候对匈奴的战法极其熟悉,并专门针对匈奴研究出了对付他们的战术方法。这些都为他一战定乾坤,使“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抱怨”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以险制塞精修秦道

在蒙恬打败匈奴,拒敌千里之后,他带兵继续坚守边陲。蒙恬又根据“用险制塞”以城墙来制骑兵的战术,调动几十万军队和百姓筑长城,把战国时秦、赵、燕三国北边的防护城墙连接起来,并重新加以整修和加固。

建起了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长达五千多公里的万里长城,用来保卫北方农业区域,免遭游牧匈奴骑兵的侵袭。蒙恬在修筑万里长城的壮举中,起了主要的作用,这延绵万余里的长城给后人留下了巨大的文化瑰宝。

同时,蒙恬沿黄河河套一带设置了44个县,统属九原郡。还建立了一套治理边防的行政机构。又于公元前211年,发遣三万多名罪犯到兆河、榆中一带垦殖,发展经济,加强军事后备力量。这些措施对于边防的加强,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另外,蒙恬又派人马,从秦国都城咸阳到九原,修筑了宽阔的直道,克服了九原交通闭塞的困境。这不但加强了北方各族人民经济、文化的交流和融合,更重要的是对于调动军队,运送粮草器械物资等具有重要战略意义。风风雨雨、烈日寒霜,蒙恬将军驻守九郡十余年,威震匈奴,受到始皇的推崇和信任。

小人篡权千古叹惋

蒙恬不仅打仗能够显示出他英勇威武的大将气概和不一般的战略、战术指挥才能,而且在治理边塞和巩固国防等方面也是一把好手。可英雄背后往往都隐藏着各色的小人,致使很多英雄经常不是战死在沙场,而是饮恨不能善终。蒙恬的死可以说是带着悲壮、无奈与叹惋。

蒙恬的弟弟,也就是我们前面所说的蒙毅,他深受秦始皇宠信,位至上卿(高级执政官)。蒙毅法治严明,从不偏护权贵,满朝文武,无人敢与争锋。某日,内侍赵高犯有大罪,蒙毅依法判其死罪,却被秦始皇给赦免了。从此时起,蒙氏兄弟便成了赵高的心病。

公元前210年冬,秦始皇赵政游会稽途中患病,派身边的蒙毅去祭祀山川祈福,不久秦始皇在沙丘病死,死讯被封锁。中车府令赵高想立公子胡亥,于是就同丞相李斯、公子胡亥暗中谋划政变,立胡亥为太子。因早先赵高犯法,蒙毅受命公正执法,引起赵高对蒙氏的怨恨,因此,黑手就首先伸向了蒙氏。

秦始皇死后,赵高担心扶苏继位,蒙恬得到重用,对自己不利,就扣住遗诏不发,与胡亥密谋篡夺帝位。他又威逼利诱,迫使李斯和他们合谋,假造遗诏。“遗诏”指责扶苏在外不能立功,反而怨恨父皇,便遣使者以捏造的罪名赐公子扶苏、蒙恬死。扶苏自杀,蒙恬内心疑虑,请求复诉。

使者把蒙恬交给了官吏,派李斯等人来代替蒙恬掌兵,囚禁蒙恬于阳周。胡亥杀死扶苏后,便想释放蒙恬。但赵高深恐蒙氏再次贵宠用事,对己不利,执意要消灭蒙氏。便散布在立太子问题上,蒙毅曾在始皇面前毁谤胡亥,胡亥于是囚禁并杀死了蒙毅,又派人前往阳周去杀蒙恬。

使者对蒙恬说:“你罪过太多,况且蒙毅当死,连坐于你。”蒙恬说:“自我先人直到子孙,为秦国出生入死已有三代。我统领着三十万大军,’虽然身遭囚禁,可我的势力足以背叛。但我知道,我应守义而死。我之所以这样做是不敢辱没先人的教诲,不敢忘记先主的恩情。昔日周成王初立年幼,周公旦背负成王上朝,曾断指起誓忠心为主,终于平定了天下。及成王长大,却听信谣言,周公旦被诬逃往楚国。后来成王终于反悟,杀了进谗言的人,请回了周公旦。所以《周书》上说:‘君王办事要反复考虑,’我蒙氏一家对君王忠心无二而反遭斩杀,这一定是有邪臣作逆谋乱,内部倾轧的缘故。周成王犯了错误而能改过自新,终于使周朝昌盛;夏桀诛杀关龙逢,商纣诛杀王子比干而不后悔,最终身死国亡。所以我认为犯了过错可以改正,听从劝谏可以觉醒。反复考虑是圣君治国的法则。我的这些话,并不是求得免罪,而是准备为忠谏而牺牲,希望陛下为天下万民着想,考虑遵从正确的治道。”

使者说:“我只是受诏来处死你,不敢把将军的话传报皇上。”蒙恬喟然长叹道:“我怎么得罪了上天?竟无罪而被处死?”沉默良久又说:“我的罪过本该受死啦,起临洮,到辽东筑长城,挖沟渠一万余里,这其间不可能没挖断地脉,这便是我的罪过呀!”于是吞药自杀。

司马迁在《史记》中叹道:“蒙氏秦将,内史忠贤。长城首筑,万里安边。”“夫秦之初灭诸侯,天下之心未定,痍伤者未瘳,而恬为名将,不以此时强谏,振百姓之急,养老存孤,务修众庶之和,而阿意兴功。”蒙恬之于秦朝的赫赫战功,之于长城的丰功伟绩,让人感叹万千。

勇士壮哉感天动地

有人说一个历史的瞬间,也许就能改变整个历史发展的轨迹。那么一个古代名将的死会改变什么呢?蒙恬作为秦帝国著名的战将,在他的有生之年,不仅在战场上帮助帝国完成了统一大业,彻底打败了不断骚扰中原的匈奴,而且在他的主持下,修建了现今我们眼中的万里长城,开辟了当时规模空前的秦直道。

这样一个功勋卓越、才华出众的战将,却没有想到,在他的背后一直隐藏着一个与他对立的集团,在秦始皇病死后,蒙恬在他们的阴谋策划下无辜惨死。这个集团篡夺了秦帝国的政权,也改写了整个中华民族的历史。

唐朝皇帝唐太宗,于贞观某日对臣僚说:“朕欲上比尧舜,不使冤案现于本朝。各位不妨说说,古代哪一将相死得最冤?”当时在场的有丞相房玄龄、谏议大夫魏徵等人,或答“白起”(战国时秦将);或说“伍子胥”(春秋时吴将)。听罢臣僚们的议论,太宗摇摇头说:“朕观最冤的是蒙恬。”

来源:历史春秋网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看中国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本文短网址: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分享到: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评论

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理性交流,拒绝谩骂。

留言分页:
分页:


Top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