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国忠:香港正经历地产泡沫 银行系统很危险(图)
香港银行业对中国货币政策的作用
香港的银行系统,可能已经成了大陆热钱的最主要来源。从2009年12月到现在,它的信贷总量增加了38%,也就是1.25万亿港元(1.04万亿人民币),而同期吸收的人民币存款数量,也从2009年的630亿元,增加到了今年四月份的5100亿元。这种增加规模,相当于同期中国广义货币(M2)供应总量增加值的十分之一。这笔钱通过改变基础货币的供应量,来影响中国的货币供应,因此造成的实际后果可能要达到名义金额的两到三倍。
香港信贷的膨胀,与北京的信贷紧缩政策同期出现,这绝非巧合。中央政府下定了决心解决通胀问题。而为此设定的调控目标,就是让某些类型的企业,尤其是房地产企业,获得贷款的难度加大。这种政策导致灰色市场贷款利率急剧攀升,已超过20%。如果一家公司了解怎样从香港取得贷款,肯定愿意享受较低的利率。
香港的各家银行看来也积极迎接这次机会,趁机增加它们的信贷规模。尽管银行有义务报告它们提供的贷款是否被用于香港区域内,实际上,因为有太多商业上的灵活做法,其中很多贷款最终都被用在了大陆。
眼下香港银行业对中国货币政策的作用,与1997年前曼谷的国际银行对泰国的影响类似。通过规避泰国银行的紧缩政策,那些海外投资中心让泰国的货币供应市场完全暴露在国际热钱的恶意操作之下。
大多数香港银行规模较小,依赖企业存款,与2008年金融危机之前美国非常流行的贷款基金公司相近。两者需要承担的风险也很类似。在贷款者不能履行还款义务时,银行在大陆的抵押物品不会轻易到手。当地政府几乎一定会干涉银行罚没资产行为,以保证社会稳定。
人民币贬值的风险相当大
在过去十年间,大陆的地价增长了大约三十倍。现在的价格水平,已经超过了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成员国(OECD)的水平,而大陆的人均收入才是那些国家的几分之一。等到地产泡沫破裂的时候,地价有可能缩水90%,而由于地产是银行的主要抵押品,目前的价格水平让即便是执行最为保守贷款价值比率的贷款,也都不再安全。
这场贷款闹剧,也给香港的银行系统造成了巨大的汇率风险。人们坚信人民币对美元升值的势头无可置疑。不幸的是,在金融市场上,极度一致的共识从来都是错误的。人民币贬值的风险相当大。中国的地产和消费品价格,甚至已经超过了发达国家的水平,这种局面是不可持续的。这对矛盾,只有两种解决之道,一个是通货紧缩,另一个是货币贬值。两者之间,很难预测中国会做出何种选择。
如果香港导致了大陆经济的不稳定,中央政府肯定会放慢推进资本账户自由化的步伐。而这本来是对香港有利的事儿。很多人会说,香港没有办法控制自己的金融系统,因为它有一个固定的汇率制度,并且坚持资本账户开放。但事实上,香港可以加强审慎监管,来减缓银行系统的资本负债率扩张。比如说,对企业贷款的风险权重应该大幅提升。
不管人们对香港地产市场繁荣背后的推动力量有怎样丰富多彩的设想,真正的推动力,其实就是可以轻易获得的银行贷款。香港正在经历一次地产泡沫,上次房地产泡沫破裂时,香港银行系统侥幸逃过了一劫。这次可能不会再那么幸运。
本地的地产泡沫,加上境外贷款数量的快速增长,让香港的银行系统变成了全世界风险最大的金融体系之一。香港政府需要管好银行系统,这是其对港人负有的职责,也是对中央政府应尽的义务。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关键字搜索:
-
谢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