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参选人五岳散人撰文再批环球时报(图)


五岳散人

继李承鹏之后,另一位同样颇具影响力的独立参选人五岳散人,2号也在其博客中发出了自己的声音说,自从宣布独立参选区县人大代表之后,虽然收获的大多都是鼓励,但也有很多质疑。对于一般的质疑之声,相信都不难给出解释,但有些所谓的“质疑”,已经到了扣帽子打棍子的程度,那就不仅超越了质疑的范围,甚至就是打算从根本上断绝任何人独立参选的可能性了。

而这种来势汹汹的质疑,就出自《环球时报》之手。其题为《独立参选人应从微博回到现实》的社论,就标题而言,这还可以算是一个善意的提醒,要求我们这些网络名人最好都能回归到现实生活当中。不过,在这个善意的“羊头”之后,其狰狞的面目才真正暴露了出来。

首先,这篇文章开门见山地宣称,那些“独立参选人中,最受互联网关注的,都是些一直在学习西方反对派的人,他们在试图把中国求同存异的包容性文化,推向对抗性文化”。对此,五岳散人的分析认为,这是《环球时报》最惯用的伎俩之一,那就是,先把一个人归入到所谓“西方”的框架之下,然后再大兴讨伐。众所周知,“西方”在中国的语境当中,并不是一个好词儿,甚至可以说,往往就是“敌对势力”的代名词。先把那些独立参选者们都归拢到这个阵营,确认了其反对者的身份,然后就可以尽情地落井下石了。不过,这事的好笑之处就在于,他们就像一个小孩似的,先是宣布“站在窗子那里的都是坏人”,然后就可以奋勇地冲过去,一顿砍杀了。

该文另外的一个预设前提则是,把我们目前的主流文化,美化为所谓“求同存异的包容性文化”,又反过来指责独立参选是“对抗性文化”。请注意,这里有两处偷换概念的地方。首先,独立参选是一个政治性的事件,与广义的文化完全不是一个概念,用中国传统上还算宽容的文化,偷换了其实一直就不太宽容的政治。其次,把独立参选偷换成某种“对抗性”的行为。或许在该文的作者看来,他们所认同的所谓“没有对抗性”之包容,大概就是那些写在监狱墙上的:坦白从宽、抗拒从严、顽抗到底、死路一条。只要不是坚决执行命令的顺民,就必然是一种对抗性的潜在敌对势力。

这种仍然停留在皇朝时代的思想,居然还能借尸还魂,出现在公开的媒体上,想必也是奇事一桩了。现代政治虽然总是被我们的某些媒体所歪曲,但很多人已经开始知道,对于政府的监督与权力的制衡并不是一种对抗,而是在利益多元化的时代里,不同利益之间的博弈过程。正是这种博弈的有效性,才能让政府的决策对于大众生活产生正面的作用。没有这种博弈的机制,政府的权力就不仅不能得到监督,甚至还会引发更为激烈的、真正的对抗产生。这几年群体性事件不断增多、恶性暴力事件屡有发生,正是这种将正常博弈视为对抗,并极力打压的做法引发的直接后果。

在《环球时报》这篇社论的结尾,文章更是以某种威胁性的口吻警告说 :“中国政治现实的弹性,不会是无穷大的,试图突破它的临界点,不是负责任的表现,是在中国社会内部制造政治风险”。这段话明确表达的一个意思,那就是:你们这帮人要小心,政府对你们的容忍是有限的,你们或许已经踩线了,而且你们的这种作为并无任何意义。老实说,从逻辑学的角度来看,还从未见过这样自己抽自己耳光的文字,上面还在说,中国是“包容性文化”,下面就出现这样赤裸裸的威胁。其实,这种威胁不但毫无意义,更多的还是体现出这些“看门狗”们过于急切的心情。不过,有时候,这么着急是吃不到骨头的,反倒是有可能被主子再踹上一脚。

五岳散人的文章最后强调说,更何况,我等参选并非是为了寻求对抗,既然参选,就是认可目前公开的游戏规则,并在这个框架之下,探寻最稳妥的渐进改革方式。而参选的最好结果,也不过只是区县级人大代表,对国家的大政方针并无多大影响力,只能从最基层的选民利益做起。说白了,更没有人想过要抢班夺权,能够让现行权力纳入正常的法治运作轨道,就已经算是最大的奢求了。所以,《环球时报》这种看上去是未雨绸缪、实际上却充满黑暗联想的文字,这种看上去防微杜渐的表忠心态度,不过是其阴谋论与栽赃陷害的另外一种方式而已,也是一种被迫害妄想狂的典型症状。

尽管如此,还是要多谢《环球时报》通过其影响力,使得独立人士参选这件事更加广为人知,也多谢他们提醒各位独立参选人,应该更多地走入社区、充分运用好自己的《宪法》权利,才真正是一件更为重要的事情。

本文留言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