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雁塔上的释迦如来足迹碑(组图)

在古老的大雁塔上陈列着一通释迦如来足迹碑,是依据唐代玄奘法师晚年于铜川玉华寺,请石匠李天诏所刻制的佛足造像复制而成。


(网路图片)


释迦牟尼佛的真实脚印(网路图片)

玄奘法师西行求法,在佛国印度巡礼时,分别在屈支国、乌仗国和摩揭陀国,观礼过印度几处佛足造像遗迹。在《法师传》中记载得清清楚楚,在摩揭陀国,“一精舍中有如来所履石,石上有佛双迹,长一尺八寸,广六寸,两足下有千辐轮相,十指端有“卍”字华纹及瓶、鱼等皎然明着。是如来将入涅槃发吠舍厘至此。于河南岸大方石上立,顾谓阿难,此是吾最后望金刚座及王舍城所留之迹也”。佛寂灭后,就留下了自己神奇的足迹。 

在佛国印度,佛教徒对佛祖释迦牟尼非常敬仰,进而对佛足迹甚为敬重,见足如见佛,一样地顶礼膜拜。  

据说,佛留下的足迹石,佛教徒及更多僧众争先前往礼拜。其他邪教非常忌恨和仇视,为了消除佛的影响,他们用斧子、凿子把足印石毁坏掉,可是第二天,足印又完好无缺,恢复原样邪教徒又想把佛足印石搬到河里,但总是搬不动,好不容易搬倒,扔到河里,可到了第二天,又神奇般地回到原处,自此以后佛教影响更大。还传说佛足印的大小是可变化的,可以随各人的福量大小呈现其长短。另据《观佛三昧海经》说,如果人们画佛脚印迹,会带来喜悦和福气,可以消灾去难等等。另外,传说佛寂灭时,大弟子迦叶不在场,尔后在敛葬佛灵骨的金棺旁哀悼时,佛即显灵,从金棺露出一双脚。据有关资料,佛足雕造约始于公元前二世纪,在佛教早期艺术中,佛足印的雕刻绘制为独立题材和表现形式。据说在公元二、三世纪,在印度就出现了对佛足印的崇拜,阿玛拉瓦提只通过雕刻佛足印而象征佛的吁在,进而表现佛传故事。在一处浮雕中,四个裸女匍匐在佛足印前顶礼膜拜。又如在《礼佛图》中,绘制了在一只莲花座上刻一双佛足印,周围再雕刻其他人物等等。玄奘印度求法时,对于像他这样一位被后世称为罗汉、菩萨甚至“弥勒佛再生”的高僧来说,巡礼圣迹时,专程去瞻仰印度的几处佛足印石,必然虔诚备至,其情感完全可以想见。玄奘法师不仅隆重瞻礼,并将其图案携带回国,呈给唐太宗,遂奉旨按图刻石予以供奉。在他晚年之际,专门在玉华宫刻石造像,制佛足印迹石,虔诚供养。只可惜因历史久远,原刻佛足印石已残缺不全,漫涣不清,难识庐山真面目,终成憾事。  

佛足遗迹在古代印度有三处,随着佛教东传,在我国和日本、朝鲜都有过佛足造像碑石,如山西五台山、陕西铜川玉华宫、西安卧龙寺等。当前陈列于大雁塔上的佛足迹石,其史料依据完全来源于玄奘法师的传记著作及所刻制供奉的实物资料,并陈列于大雁塔之上,因而有着更重要的意义。

佛足的具体资料源于佛经描写,如:“如来手足,广大圆满,并皆柔软,足下平满,不容一毛”,等等。在如来足迹上分布有体观三宝佛相的图案:大趾刻有莲花纹,其余四趾刻“卍”字纹,每趾第二趾节部位刻眼状纹,大趾下刻三钴,二趾下刻双鱼,四趾下刻宝瓶,五趾下刻宝螺,足掌心刻千辐轮纹,千辐轮上方刻月牙纹,下方刻象牙纹,轮下刻三株并蒂莲及小千辐轮组成的“梵王顶”相图案。图案含意为:莲花象征圣洁,“卍”字象征火与光明,双鱼象征解脱,宝瓶象征聪慧,海螺象征布道。

三钴原为古代印度的兵器,其股头分三叉,又称三股杵,三钴又是表胎藏界之三部,总表三智,三观等三轨之法门,佛足掌心的大千辐轮之辐数为50条,外围轮柄为30个,象征法轮常转。整个佛足丰腴园满,构图丰富,含义深刻,其尺寸硕大,非常人所能及,佛足长一尺八寸,宽约六寸,折合为长50厘米,宽20厘米,与玄奘所记载的摩揭国佛足印长宽一致。

细考玄奘法师所刻制的佛足印石,较国内其他几处的佛足印造型更原始、更生动、更珍贵,佛足五趾微张,方颐圆满,具有典型的异国风格。联想起泰国僧王参观大雁塔时,正值天下大雨,然而他身披袈裟,偏袒右臂,跣足而行,从慈恩寺山门一直走到大雁塔上。印度和泰国、缅甸等南国僧俗,因佛教教规和气候特点,佛寺长老、僧众统统赤足,从不穿鞋袜。正像海上渔民生活便造就脚趾分张,而不像我国北方人常年穿鞋登靴,脚趾并拢。海内外无数佛陀造像,无论立坐跏趺,全是赤足。所以佛陀弟子和广大僧众,对佛足如对佛本身一样敬重膜拜,虔诚供奉,真是“见足如见佛,拜足如礼佛”。  

本文留言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