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窟的信仰记忆:探秘山东白佛山(组图)

白佛山位于山东省东平县城西侧,海拔450米。山虽不高,却是“十里长山”之首。十里长山,自北至南,大小数十山头,似巨龙逶迤南去,并由低渐高,白佛山为最南峰,拨地而起。从此南至徐州,再也没比它更高的山了,碑文称其“雄镇一方”。白佛山曾称“危山”,自山前远眺,整座山如一尊端座并对天常笑的弥勒佛,那佛面、佛膀、佛胸、佛膝、佛手、佛身上挂的大串佛珠无不形象逼真,惟妙惟肖,古人称山为“危山”,更为形象不过。


白佛山主窟高达6.7米的释迦摩尼坐像

白佛山石窟造像群座落在山阳海拔300米的幽谷岑寂之处,共分四窟,造像148尊(今存132尊)。开凿年代从大隋开皇七年(公元587年)至宋开宝年间 (公元968—975年)。四窟一笼,唐开元年间增刻,至宋初告竣。山上有了佛像之后,因山石呈白色,故称此山为“白佛山”。


主窟释迦牟尼佛坐像两旁的小佛龛

主窟即隋窟,窟口面阳,内正中雕有释迦牟尼园雕座像身高6.7米,稳坐莲台,面目端庄,神态凝重,气韵非凡。主像的两侧即东西两壁,排列十多排小龛,每龛造像龛旁有像主题记,笔法古朴,线条雄健,字体有从隶到楷过渡阶段的风范。东壁下方这一长方形龛,内雕的是《涅槃图》,即释迦牟尼升天悼念仪式。主像头南仰卧,肋骨裸露,象征释迦牟尼入殓前的艰辛修行;十大弟子围坐身旁,有的抱脚抱头,有的仰面嚎啕,有的低头默哀,各流露了悼告师父的真情,是一幕活生生的吊丧图。这尊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的雕刻技法是南北朝刻法的发展,衣褶线条有独特风格,有浓郁的民间风采,被誉为一曲美妙的“下里巴人”。


白佛山石窟第四窟

二佛窟亦称隋窟,它处在位于主窟右20米处悬崖峭壁间。该窟造像共三尊。主像高2.4米,双膝下垂,面南端座,高肉髻,戴法网,两耳垂肩,面目丰满硕长,嘴菱角形,唇润颐丰,鼻梁略高,雕刻精细,形象逼真,而下半部分线条间接,雕刻粗犷,与上半部分形成显明对照,这种刻法,与河北、鲁中、河南等相邻造像石窟中风格明显不同,这大概是白佛山造像人的“匠心独运”吧。主像两侧为侍者,结跏状,头戴宝冠,身着袈裟、璎珞。


白佛山石窟的保护现状令人堪忧

与主窟相距20米处为三佛窟,内有造像三尊,为一佛二弟子像或称一佛二菩萨像。此窟雕像为唐代所造。第四窟位于最东侧,因造像年代为宋代初年,亦称为宋窟。内有造像十二尊,其中珍贵者有二:一是北壁上的观音像,体态丰腴,面容和蔼,两耳垂肩,仍保留盛唐风韵。该像两侧侍者着百褶裙、褶皱仍保留有魏晋风格;二是最可贵者东壁上雕造的鉴真大师高浮雕像。造像群处摩崖上有 “大隋开皇七年和大隋开皇十年……”等雕刻字样,它是造像断代的确切依据。

本文留言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