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罕见集体大减仓 党报暗示方向

5月以来,对经济“滞胀”的担忧情绪开始在基金经理中蔓延,上周基金出现了罕见的大规模集体减仓动作。

据国都证券研究所测算,上周基金平均仓位大幅下降,全部基金近乎一致减仓,高仓位、超高仓位水平基金数量明显减少。具体而言,开放式偏股型基金(不包括指数型基金)的平均仓位上周下降了3.09个百分点至74.29%。剔除各类资产市值波动对基金仓位的影响,基金整体主动减仓3.15个百分点。

值得注意的是,与以往基金仓位多空策略分歧不同的是,几乎所有基金在上周选择了减仓的动作,占比接近99.2%。其中,有3成以上的基金选择了5%以上的较大幅度的主动减仓,这在以往亦是较为少见的。

此外,六大基金公司仓位亦一致下降,其中嘉实和博时的主动减仓幅度相对较大。

对于基金仓位近期“一降再降”,有基金分析师认为,股票方向的基金仓位在持续下降之后,目前基金仓位已经处于相对低位,这意味着基金应对赎回或加仓均有较充裕现金,如果市场环境转好,基金具备发动行情的充足弹药。

但亦有基金分析师认为,在通胀依然高企而经济增速开始下滑的情况下,即使基金手握充足的现金,亦不会轻易加仓。在其看来,目前市场依然处于区间震荡阶段,基于考核以及排名等压力,很少有基金会选择左侧交易,因此,在趋势明朗之前,基金更多是选择“多看少动”。

对于“滞胀”的担忧,或成为基金大规模减仓的导火索。

摩根士丹利华鑫的一位基金经理表示,市场在五一节后,受PMI放缓和通胀高位的困扰,对经济滞胀的担忧显著增加。深圳一家大型基金首席策略分析师认为:“近期市场下跌主要是源于两方面原因,其一,除通胀和紧缩政策外,新的经济数据使得市场进一步增加了对经济增速放缓的担忧;另一方面,在没有新资金进入的前提下,3000点之上多方依然很难占据绝对性优势。但是可以肯定的是,整个市场在2800—3000点之间箱体震荡的格局并没有改变。”

易方达基金首席投资官陈志民对于经济预判则相对乐观。他认为,紧缩政策的影响在一季度已经有所体现,二季度还会延续。不过,一旦实体经济受到较大影响,宏观政策就有可能适当放松,因此,这应该是一个时间与空间都比较小的调整周期。

今年以来市场虽然没有什么跌幅,但隐藏了几年的问题却一涌而出。先是发行,动辄60倍、80倍超高市盈率的新股在让一部分人一夜暴富的同时,也让投资者"中签如中弹"。后是退市,以ST星美为代表的僵尸公司,即便净资产为负,市值仍然高达几十亿,员工只剩下个位数,连年亏损但就是不退市。

人民日报8天两论股市,前者质疑发行,后者讨论退市,无一不命中当前资本市场的痛处。这与以往《全力维护资本市场稳定运行》、《信心逐步恢复 资本市场活力再现》等稿件相比,无疑犀利了许多。新近出炉的这两篇稿件在股民中的影响也远不是以往稿件所能达到的。在全国媒体的声讨声中,两者的改革已经是不得不行的事实,人民日报的文章显然是在为资本市场的变革造势。

之所以选在这个时点,也有着更深的考虑,因为,一个足以影响整个市场的事件正在酝酿之中。

上海证券交易所副总经理刘啸东上周五称:"上交所有望在今年推出国际板……国际板的重要性比个别品种要高得多"。

如果所言不虚,那么距离国际板的诞生也没有几个月了,提前治理好国内资本市场中发行与退市的顽疾显然是必须要进行的事情。试想一下,如果国际板诞生不久就遇到与主板同样的尴尬,都无疑会闹出国际笑话,丢人丢到国际上去。

想要避免这种尴尬,解决当前市场的几大顽疾,营造一个轻松且能赚钱的市场氛围是必要的,这恐怕也是人民日报率先出声的原因所在。

为了实现这一目的,左手是权威媒体营造氛围,用改革提升投资者信心,右手很可能是来自带有国家队色彩的主流资金进场护盘。

近日有消息称,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在5月上旬向去年年底新增的8家基金管理人划拨了总计100亿元的资金,60亿为权益投资额度,40亿为债券投资额度。作为A股市场中"股神"一样的级别,社保基金总是能够扮演"逃大顶"与"抄大底"的角色。在这个时点,社保基金高调准备进场,显然在向市场高呼已经认同目前的点位。

一个在前几年被股民经常挂在口中的"政策底"很可能正在酝酿之中。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本文留言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