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通胀“到顶说”毫无根据

作者:陈功  2011-05-17 23:24 桌面版 正體 打赏 1

近期,国内对通胀形势和调控政策的看法分歧严重。从政策部门来看,防通胀仍是今年宏观经济的首要任务,紧缩调控仍是今年政策的基调。不过,有部分经济学家认为,国内通胀将于上半年见顶,而当前中国紧缩货币政策属于“超调”。在这些学者看来,紧缩货币政策有可能会在下半年松动。可以说,停止收紧甚至放松货币政策的呼声正日益高涨。

最激进的一种说法,莫过于中国可能会开始减息。5月11日,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学会秘书长对路透社表示,反通胀的措施会削弱经济增长的动力,从PMI等经济先行指标看已初露端倪,预计四季度或会迎来政策的微调。这位专家说,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主要是回收庞大外汇占款而产生的流动性,预计仍有上调的空间,但加息会比较慎重,看起来是加不上去了,下半年甚至可能会减息。

市场人士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5月12日,高盛资产管理公司董事长奥尼尔表示,“我猜测中国的GDP增幅将降至8%左右。如果我说对了,那意味着在今年下半年某个时候,中国的通胀将不再是问题,将回落至4%左右。而中国央行将能够停止收紧货币政策,从此我们大家的日子都好过了。”

这些对经济增长放缓的担忧和放松紧缩政策的预期,很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对宏观政策产生影响。在我们看来,政策导向上的分歧涉及到对宏观形势尤其是对通胀形势的判断,准确把握通胀问题,此时显得极为重要。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如果今年底中国开始减息,那么今年的宏观调控政策将十分滑稽:上半年还在强调治理通胀,下半年就转为重新保增长了。如按这种方式来调整,宏观调控将会重复过去的老路,政策放松将会导致调控前功尽弃。

那么,如何看待中国面临的通胀形势呢?

我们的看法远不如前述经济学家们那样乐观。事实上,中国经济当前遭遇到的通胀压力非同小可,绝非某些经济学家所言的“到顶”了。中国今年面临的通胀形势非常复杂,除了全球流动性过多、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等国际因素,国内的货币因素、基础产品涨价、无效投资太多等内生问题,都在合力推高国内通胀水平。在我们看来,国内通胀的通道已经全部打开,抑制通胀的措施并不容易见效,而抑制通胀的政策本身,也会因为体制的原因而导致政策效果被抵消,所以今年中国的真实通胀水平非但不会到顶,而且有可能达到10%的高位。在这种背景下,宏观政策的全面紧缩不可避免,正如此前我们所指出的,现在为通胀而紧缩,实际上是前两年强刺激经济后必须付出的总成本。

担心中国经济在紧缩之下硬着陆,是持“政策放松”观点人士的重要理由。但这种情况出现的概率有多大呢?在我们看来,中国经济的放缓虽然在二三季度可能会比现在明显,但从一季度和4月份的经济数据来看,投资、出口依旧强劲,消费基本稳定,至少在今年之内,国内出现经济硬着陆的可能性很小。即使经济增长出现动力问题,也至少要到明年才有可能体现。在这个背景下,国内学者谈紧缩政策“超调”,谈货币政策应该放松,显示了一种在政策上的“无奈感”,既怕通胀厉害,又怕硬着陆,于是鼓励硬着头皮调整政策。这实际上是一种错误的判断。

总之,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在通胀节节攀升的形势下,货币政策保持收紧是十分必要的。虽然国内经济出现了一些增速放缓的苗头,但抗通胀仍是今年政策的主基调,不可能出现所谓货币政策大转向的情况。至于如何应对高通胀压力,那是另一回事,也是我们正在研究的问题。

来源:证券时报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看中国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本文短网址: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分享到: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评论

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理性交流,拒绝谩骂。

留言分页:
分页:


Top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