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未未案考验文人风骨

中国 2月爆发第一波“茉莉花革命”集会后,当局在舆论上首次公开发出的回应便是针对知识分子,勒令他们要带头配合社会治理。如果对照《环球时报》当时的社论及后来新华社抹黑艾未未的长篇报道,或者可以说,艾未未早已成为当局打击的理想靶子。因此,对艾未未案的态度,也将成为对文人风骨的考验。

打断文人腰骨 免推动茉莉花

2月 21日,《环球时报》发表题为《配合社会治理,知识分子应带头》的社论,指摘将批评作为知识分子天职的看法“至少是片面的,有时还会成为一些人不负责任的托辞”,更指摘“有少数人热衷于带头挑战社会秩序,以不配合国家稳定为荣”。其目的,是企图打断公共知识分子的腰骨,防范他们成为茉莉花革命的推动者。中共惯常的做法,在舆论定调之后,就要揪出典型人物予以整肃,以收杀一儆百之效。在艾未未被拘捕后,《环球时报》又发表社论,指“艾未未喜欢我行我素,经常干别人不敢干的事,而且他的身边聚集了一些类似的人”;新华社的报道则指艾未未近两年对政府的批评越来越大胆越夸张。显然,敢于用各种艺术手法表达政治异见的艾未未,成了当局的眼中钉,也因此成了当局恐吓公共知识分子的人质。对于艾未未案,作家司马南在左派网站的视频访谈中,除渲染艾未未有婚外情、私生子外,还攻击艾未未“名义上是艺术家,实际上政治投机家”,极尽落井下石之能事。相反,与艾未未有过龃龉的艺术家岳路平,不齿新华社盗名欺世之举,在微博撰文怒斥新华社滥用其名字、将自己的名字“招募成棋子”,更在接受外国报章访问时力挺艾未未,尽显知识分子风骨。经历反右、经历文化大革命的整肃,中国不乏摇尾乞怜的文人,但更不乏仍敢于犯颜直谏、敢于讲真话的文人。艾未未案,只是中共整肃文坛的又一个起点,也是对部份中国文人风骨的再次考验。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本文留言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