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网传“中国黄牛”提编织袋在美国抢购iPad2(图)

 2011-03-23 12:25 桌面版 正體 打赏 1

【看中国讯】《北京晨报》报道称,倒手便赚一倍的暴利让中国水货商们大张旗鼓地到美国去“织网”。昨天,一张“黄牛党”提着编织袋在美国抢购iPad 2的图片被广泛转载,引起热议。

iPad 2自上周发售以来便成为各路“黄牛党”的“猎物”。这则消息称,一个亚洲“黄牛党”团伙盘踞在纽约第五大道的苹果旗舰店,他们雇人排队购买iPad 2。由于苹果的政策是每人限购两台iPad 2,据说前天在第五大道旗舰店外排队的有200多人。而“黄牛党”的赚钱路径很简单:雇人购买,然后高价发往中国内地,转手的价格几乎翻了一倍。

事实上,在3月12日iPad 2美国发售首日,便涌现出一批来自中国的水货商。在中关村,水货商们普遍反映,目前iPad 2货源依然很紧张,价格岿然不动。其中价格最低的是WIFI 16G版,昨天的报价从6700元到7200元不等,并且都是一口价,几乎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来的价太高了,我们也不赚钱”。而一位上游的渠道商告诉记者,前几天的到货量很少,每天只有三四台,前天晚上一下子来了30多台,不过全部被各家商户分走了,都是现款提货。至于渠道来源,水货商们大都讳莫如深,称在美国有关系。而在淘宝网上,水货商也在忙碌,不过售价比中关村要便宜些,一位商户告诉记者,昨天卖了3台。

是什么造就了在“世界工厂”买不到便宜的东西?是什么驱使国内消费者舍近求远去国外采购?这种“扩大外需”的行为是怎么造成的,是否合理,又有着怎样的经济学动力?要知道,不少iPad原本就是在国内生产的,深圳富士康就是iPad的全球重要生产基地之一。当扩大内需已经成为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长期战略,确实需要引起我们的思考。

《南方日报》评论称,iPad话题背后,凸显的正是当前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一些深层次矛盾和困惑。一边在努力扩大中国内需,一边是国人去国外大幅采购。如果去国外采购是中国购买力的“溢出”,自然就不存在内需不足的问题,那为什么内需不足的同时还会去国外采购?这显然是国内消费市场的容纳度出了问题。解决好了国内市场对消费力的容纳问题,将去国外的消费能力留在国内,就能有效的扩大内需市场。

生产地买不到平价“中国制造”

以iPad为例,国人要比美国人多付两成,而收入只是人家的1/13。中国制造的产品在中国往往比西方贵,成为咄咄怪事

前些年,很多国人都把在境外买回“MADEINCHINA”的东西当作笑话来讲,但事实情况是,这些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专门到境外买回 “MADEINCHINA”的各类产品,从服装纺织到电信产品,大包小包塞得满满的。在我们拉动内需的大环境下,我们看到前赴后继的国人积极地在拉动外需。为什么?原因很简单,看看这组数字就清楚了:

一双耐克或者阿迪达斯的中国产旅游鞋,在国内各大商场,即使遇到商场大减价,也需要500元人民币左右。正价产品动辄七八百甚至上千。而同样款式的鞋子,在美国的一些大卖场上,只需要三四十美元,折合人民币也就两三百元人民币。

服装同样如此。一套在国内售价3万元人民币左右的Armani西服,在美国1000多美元(约合人民币7000元)就能买到。

再以电子产品为例,一部在广东深圳组装的iPad,以16G的WIFI为例,面市之初在美国的报价是499美元(折合人民币约3300元),香港报价为 3888港币(折合人民币约3300元),而在美国上市约一年后,iPad行货终于登陆中国大陆,但其16G版售价为3988元人民币。

如果再考虑国内外的收入差距,两者之间的价差则更加大。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2010年4月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中国2009年的人均GDP为 3678美元,世界排名100位,而美国则以46381美元排名第九,约为中国的13倍。也就是说,同样以购买iPad为例,国人要比美国人多付约两成的钱,而收入只是人家的1/13!

这种现象甚至让美国人自己都觉得“过意”不去。美国《洛杉矶时报》今年就发表了题为《中国制造的产品在中国往往比西方贵》的文章,里面提到:“在中国这个世界工厂,这真可谓一桩怪事。中国以替西方消费者生产廉价产品而闻名,但在本国却不总是如此。”

出口导向政策重生产而轻消费

代工一台在美国售价为499美元的iPhone,代工企业获得大约4美元。贫困中国为发达国家提供补助,维持着他们的高消费

很多国人对这种国外品牌产品存在的巨大价差已经习以为常,但从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模式来看,这种现象是否合理,这里面有没有哪些地方值得我们反思甚至加以改变的地方?为此,记者就此现象展开了调查。

从这些“中国制造”商品的“旅行”轨迹来看,出现这种价格差并不奇怪。近年来中国逐渐成为世界制造基地,许多国际品牌都已在国内设点生产,珠三角更是重要的出口基地。从传统的服装纺织制造,到芯片电脑的装配,这些世界知名的品牌,通过加工贸易的方式在国内生产,之后转运到第三地譬如到香港一日游后再进口到国内销售,只是进来后往往就身价倍增。

这一现象背后也能看到我国长期以来出口导向政策的推手作用,即生产是为了出口,而不是为消费服务。如我国推行出口退税政策,本意是为了让企业更好地做强做大,提高国际竞争力。但是这些年来随着国际市场竞争的加剧,很多外贸出口企业的利润一再被挤压,甚至不少制造企业都是不赚钱甚至贴钱在接订单,而出口退税部分就成了他们赚取微薄利润甚至补回亏损的重要组成部分。以iPhone为例,代工一台在美国售价为499美元的iPhone,代工企业获得大约4美元,其中还包括工人的工资和摊销固定资产投入等。出口退税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依然贫困的中国, 为欧美发达国家提供补助,维持着他们的高消费水平。

那么,“中国制造”的国际品牌产品国内比国外贵,进口关税是最为重要的因素吗?按照WTO的规则,中国入世后关税在逐年下降,究竟关税下降的实惠有没有真正到百姓手中?我国著名WTO法律专家、北京浩天信和律师事务所合伙人江鹏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关税传导到消费品终端价格的影响并不明显,中国关税的整体水平从加入世贸组织前的14.7%下调到今年的9.8%,下调了5个点的税率。中国的进口税率与发展中国家相比,已经处于较低的水平。他认为,国内目前很多“中国制造”的国际品牌价格偏高,最重要的原因仍然在于国内消费市场本身。

流通高费用致“羊毛出在羊身上”

进口产品进入流通环节要收取17%的增值税,出口产品还享受退税等各种优惠,从出口到进口同一产品“绕个圈”价格猛增

当进口产品进入流通环节后,增值部分则要收取17%的增值税。另外,国内流通环节的中间费用过高已经不是一个新闻,国内零售商已经习惯于向供货商收取名目繁多的进店费、上架费、节庆费等通路费用,而“羊毛出在羊身上”,这些费用最终都体现在产品的标价上并由消费者来“买单”。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来源:看中国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看中国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本文短网址: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分享到: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评论

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理性交流,拒绝谩骂。

留言分页:
分页:


Top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