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体现的德性与德行

中华传统文化,是系统的基于“道”与“德”的完整论述和实际演练。从最浅显处谈论,“道”是天、地、人三才运行原理、内涵、“天、地、人”上下对应的关系和外在的表现,“德”是基于“道”而体现出来的德性与德行。

儒家的儒字,人字加需,顾名思义,儒家论述的就是人应该遵行的道理为“人道”,基于“人道”人的行为规范和言行自然体现出来的德性和德行。

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出自于《礼记》。“国君抚式,大夫下之。大夫抚式,士下之。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刑人不在君侧。兵车不式,武车绥旌,德车结旌。”的乘车的礼仪。

这段《礼记》要求的乘车的礼仪:社会各阶层乘车来往的路上,当国君与大夫相逢,大夫要下车行礼,国君手握车子的执木(车子前的把手)点头还礼;在大夫与士人相遇的情况下,士人下车行礼、大夫握车子的执木点头还礼;“礼不下庶人”指普通老百姓可以不受这套礼仪的约束。“刑不上大夫。刑人不在君侧。”指大夫违背礼仪的时候,国君没必要责备以刑罚,执行刑罚的人不可能随国君的车出行。后三句指部队的军车礼仪的变通:军人出征的时候,军车的旗帜顺其自然,无战事的和平年间,要把军旗束缚起来。

从“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这段礼仪要求,可以看出《礼记》的礼仪要求强调的是人的德性和个人的修养。礼仪是人外在德性的自然表现,规范的是与人之间的自然地秩序。由人推己,普及到整个社会各个阶层,自然体现的人与人之间的正常的社会秩序,这种高度文明的正常的社会秩序,是基于社会个体注重道德修养的体现,不是以刑罚强求而来的。当这个思想由人的内心推己及人至人外在的宏观、微观的环境的时候,就表现了“尊天地、敬神明、中人和”的礼仪的实质。

大夫失礼那是大夫的德性有问题表现在行为上,那是大夫的问题,不是国君的问题。国君不能因为大夫的德性不好而失君仪,更不能因为大夫的没修养而降低自己的德行导致行为上的失态。大夫与士人也一样,强调的都是自己个人的德性和修养,不因别人的没教养而自我贬低。这种思想,类似佛教中的那句关于六祖慧能的禅语故事“不是风动,也不是树动,是人心在动”:风动、树动都是别人的事情和自己没因果上的必然关系。人不能随外在条件和环境的变化而随波逐流、自甘堕落。表面上强调的是人的定力,实际强调的都是人的道德,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要讲“德”,坚持真理不被外在的因素而带动。

“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体现的德性与德行,触类旁通、举一反三表现在社会的各个层面,只是中华礼仪到现在完全被破坏了,历史上传统文化承传的过程中人的行为逐渐的脱离了“礼仪”的实质,强调的是阶层地位的名分、形式而非德性,出现了破坏性的各种硬性规定,这种脱离传统文化内涵实质的迂腐败坏的行为,形成了传统文化中的糟粕。

中华礼仪49以后就彻底的被中共灭亡,到现在中国人已经不知道“礼”为何物,什么都和“金”联系起来了。发展到目前已经走向极端,人的面子比天理大,权利比德性大的各种怪现象:各种公务员的车辆横行霸道,有事无事警笛长鸣的炫耀;人与人之间都是投机钻营的关系;上下级的礼仪不到,招待不周上级就给下级小鞋穿等等,这些脱离《礼记》实质精神的德性和德行的表现,都是反传统、反正统的中共统治下最无礼的行为。

点击论坛原贴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本文留言

作者观心相关文章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