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问法,思考更灵活

那天,早上7点搭计程车,因有路跑,必须改道。司机说明要怎么走,我回应:“好的。”然后他说:“这样走是最顺的,你可以在右边下车,不必过马路。”我谢谢他所设计的路线。他紧接着说:“开车要顺向走最好。”车继续在路上跑,过不一会儿,司机说:“可是我念书时念到要逆流而上,这不是很矛盾吗?”我还没回应,他又说:“太早了,我头脑昏昏的,没想清楚。”我回答:“不会啊,遇到逆境是要逆流而上。”司机再说:“但是做事也要顺势操作。”我只“嗯”一声,没说话。过一会儿,司机说:“我知道了,这要分态度和方法。态度上要逆流而上,方法上要顺势操作。”我回应:“这是很好的解释。谢谢你,我上了一课。”

PISA和PIRLS的国际评比都指出,台湾学生在高阶思维上的表现有待加强。例如,运用文章中的证据支援自己的论点,或以不同角度评量一件事。而在自然科学领域,相较于对科学事实的理解,学生在形成科学议题上的表现不佳。上述那位司机以“但是、可是”反覆诘问自己,就是一种脑力思考实验,可能是我们在教室里需要的活动。

在去年11月的专栏中,我曾提到教室里只有练习没有教学,且只要求正确答案,对学生的思维会有所限制。反观国际评比的题目,我们常可见到下列问法:

(一)写出两个理由、两个故事提示、两个教训、两个证明、两种感受、两个支援。要求学生由相同角度提出不同答案。

(二)找出一项好处和一项坏处、两种“不同”的感受、你想去和不想去的理由。要求学生从两个角度去思考问题。

(三)利用所读的内容做解释,例如:从文章资料……、用故事里发生的事情回答……、解释这故事令人难以相信的地方。要求学生确实阅读文章并加以推论。

不论是相同或不同角度,首要是根据所读的文章去推论,这可以鼓励学生先仔细阅读才回答。想出一个答案后再想第二个,不是件容易的事,却能帮助学生进一步去思考不容易直接到手的答案。至于从两个角度回答,可帮助学生在脑中形成正、反辩,使思考灵活。例如目前关于地球暖化的议题,肯定的是“我们要爱惜资源”,但科学界正反资料都有,支援论述的证据也不只一种。

问直接撷取题(指答案很明显在文章里或过往学习经验中,可直接拿来回答)让孩子的学习变得单纯,而生活中的问题,例如:“人与人之间会有误解、失信、沟通不良、某种形式的偏见等,请说出解决方法。”却没有标准答案。我们怎么问,孩子就成为怎样的学习者。因此,请试试上述(一)和(二)的提问方式,看看孩子的改变

本文留言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