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道明何以远离报纸电视?
中国的文化娱乐界,陈道明的名气很大,而“陈道明不愿意接受采访”的名声也不小。是他自持“著名”而摆谱搭架子吗?是他瞧不起媒体和记者故意怠慢采访者吗?最近,陈道明道出了心里话。他批评了一些记者的采访作风,抨击了狗仔记者和新闻的娱乐化,诟病文娱界和新闻界的无序和混乱,而其核心是对虚假失实报道的愤慨。
我们不妨听听陈道明的几段原话。
陈道明说,有一阵,不知道是哪一家媒体,说我拍《手机》拿了790万,就算我一集拿多少钱。这篇没有任何采访和核实的报道一出来,经过那么多家报纸的转载,它好像就成事实了。这些媒体转载报道前,有没有核实、验证过?这个记者起码的功课都没有做,就写了报道。这个就像是法官没了解证据的情况下就公之于众,把判决公告弄出来了。我开始很生气。
他认为,今天的报刊容易使人没文化,或者是不追求文化。一些报刊、广播电视节目,把假的也看成真的,把真的看成假的,不像过去一样追求新闻的真实,也没有责任感。过去我们可以凭着报刊新闻报道了解某个事情,判断某个事情,现在可能就不行了,而且有的报纸的新闻变得没有公信力,甚至是颠覆性的造假。从长远来讲,这是对媒体特别大的一个伤害。一些不负责任的报纸、不负责任的记者,还有不负责任的主编(因为他来审稿把关的嘛),你对你采访的新闻报道,有些东西你核实了没有?不能因为它叫新闻,或者它有新闻性或者是猎奇性,你于是乎不管真假先把它登了。在这些新闻报道里,对和错、真和假已经不重要了,你看那些报刊杂志,从娱乐新闻到经济新闻,从社会新闻到民生新闻,随便一挑就能够发现有假新闻,慢慢就让公众失去了对新闻媒体的尊敬,也让媒体失去了信用。从记者采访到编辑后期制作,你必须得进行一定的考证和核实。
他指出,一条虚假新闻出来,那些转载的媒体是不是也应该承担把关的责任?你明明知道是假新闻,你加上“据××报道”“据××转载”,这个“据”字在中文里,原来是根据的意思,在今天的新闻报道里,这个“据”字已经不在了,“据”已经变成了一个动词了。这对于一个民族的诚信来说,是一个特别大的伤害,大家现在都体会不到。现在大家都抱着过一天是一天,收视率能高一天,钱能够高一天,而不觉得造假是什么了不得的问题。从长远来看,因为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性,虚假新闻和对虚假新闻的无视、无所谓,对整个社会的伤害是很大的,我们现在可能是处于这样的一个混乱期。
一不小心,当了一回“文抄公”,本想摘录几句,却发现还是引用陈道明的原话才更有说服力,有的放矢,一针见血。其实,类似的分析和批评,陈道明还说了很多。虽然他是一个演员,但以自己的经验和感悟,对新闻界的弊病作出相当专业和准确的研判,真可以给诸多文娱记者上几堂新闻采访课、报纸编辑课。难怪他不愿接受采访,不愿在某些娱记的笔下扭曲,不愿相信媒体的报道,甚至不愿读报看电视!一个文化名人如此看待我们的新闻媒体和新闻报道,岂非一种悲哀?
陈道明还说到:我为什么远离新闻媒体?我把我说过的一些话,都放在了我的百度吧里和主页上,直接和社会沟通和观众交流,他们看了就了解我这个人了。这句话也颇值得玩味。他远离媒体,并不妨碍他与观众和社会的沟通,因为当下已是网络时代、全媒体时代,既然报纸、电视之类的媒体如此混乱,如此失信,还不如自己通过网络与公众交流。而从另一个方面看,这不是有些报纸、电视在自寻烦恼、自绝生路?一方面是在处心积虑千方百计地与新兴媒体竞争抗衡,一方面却以虚假新闻不失报道将受众驱赶到新兴媒体那边去,岂不愚蠢之至?
眼下,为期半年的“杜绝虚假报道、增强社会责任、加强新闻职业道德建设”专项教育活动,正在全国新闻界展开。建议把陈道明的一席谈作为这个教育活动的辅助教材。其全文请读12月12日新民晚报第B16版《星期天夜光杯?谈话》上《陈道明为何不信任媒体》。近4000字的谈话,足以让人久久咀嚼和回味。
- 关键字搜索:
-
陈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