涨价背后的百姓生活:各有省钱经(图)
【看中国记者华青综合报道】涨价的冬天,百姓的日子到底怎么过?透过物价看民生......
迁就于高物价过起穷日子
据人民日报报道,11月27日早上8时,63岁的合肥退休职工吴至明阿姨提着环保袋子匆匆往安居苑小菜场走,她和老伴计划中午做锅鱼汤,不过今天吴阿姨却是空手而归。
吴阿姨拿手比划着鱼的大小说:这么大的一条草鱼,不到1斤重,要10元钱,前几个月也就卖五六块钱,想想还是不买了。昨天晚上的剩菜加点新鲜菜还能吃一顿。
和所有工薪家庭一样,物价上涨带来的影响显而易见。吴阿姨以家里最常吃的韭菜鸡蛋饺子算了一笔账:1斤韭菜,过去只需要3元,现在涨到了4 ─4.5元,鸡蛋1斤几个月以前只要3.5元,现在4.5元都不一定买得到了。还有,猪前腿肉,过去是9─9.5元/斤,现在最少也要12元,牛肉更是比前几个月涨了4元多。“还有油,几大品牌的调和油都涨了10多元,一顿好饭,要有肉有菜有饺子,过去我们老两口只需要十几元钱,现在得近30元了。”吴阿姨说。
自从近来物价上涨,吴阿姨就不怎么在门前的菜市场买菜了,而是到合肥最大的周谷堆菜批发市场区选购。每周周一,吴阿姨和老伴挎着环保袋子坐公交车到周谷堆:这边的菜价普遍比我们周边便宜了1元钱左右,牛肉更是便宜了2元钱,一次多买一点,来回的车费也能抵消。吴阿姨笑言道。
最新统计资料显示,10月份中国蔬菜价格同比上涨创下25个月来新高。于是,继 “房奴”、“车奴”、“卡奴”之后,“菜奴“这一新兴名词横空出世。
居家度日的省钱经
面对食品价格的飞涨,“菜奴”们各出奇招,看谁能用最少的钱买到最多的菜。
一名资深菜奴支招:买菜的时候避开早高峰,中午利用休息时间采购,价格比早晨便宜30%左右。晚上8时后去超市买特价菜,蔬菜和荤菜选择很多。此外菜奴还提醒到,菜价和天气息息相关,买菜的前一天可以看天气预报,如果明天下雨,今天就多买些菜,因为雨天菜价会涨。
除了想尽办法节流,菜奴们还自己动手种植蔬菜。家住重庆南岸区的谭婆婆在小区周围的待建空地开荒种菜。她告诉《重庆晚报》,一包菜种十多元,一年用复合肥最多30公斤,总共不超过100元,种菜一年可为家里省下约3000元菜钱。不单在重庆,云南昆明的市民在花盆种葱蒜,把花园变成菜地。
为抵御通胀上升势头,老百姓“发明”了许多省钱招数,催生了团购族、网购族、囤囤族等。
据联合早报网报道,在一家外企担任秘书的徐冰冰(26岁)说,她与几个同事每个月都会合伙购买日常用品,还有米、零食等食品,除了量多价格能便宜一些,东西也集中寄到办公室,能省下一些交通费。
除了团购,涨价还逼出了一批囤囤族,只要听说有东西要涨价了,就要跑到超市抢购一批。两个月前,重庆传说菜油价格大涨,许多人便前往超市、单位合作社抢购,一个人来回买五六桶,货架在短短两天内就被清空。
居家度日需要精打细算,单身贵族也不例外。
“捡漏”超市的打折货
前些日子,在北京中关村一幢写字楼里上班的甄玉发现经常吃的胡萝卜包子从一块变成了一块二,更让她吃惊的是:“怎么包子皮也变厚了?”
变化几乎体现在方方面面。沙琪玛从八块九变成了十二块六,常吃的老婆饼从六块变成了八块,超市里几棵油菜竟然标价两块钱。男朋友每天用来当宵夜的煎饼果子价钱倒没变,可是鸡蛋贵了,加三个鸡蛋的煎饼果子从三块五变成了五块。
小甄25岁,刚来北京工作3个月。她说不清楚这种切身的体会是因为走出校门,直面生活了,还是因为涨价实在过于来势凶猛。
小甄最近另一个发现,就是自己取钱频率变高了,以前三百五百地取,现在八百一千地取。现在小甄去超市,专盯那些挂黄色牌子的,因为这都是打折的、特价的,买了就是“捡漏”。同一种商品,她总要在心里换算一遍,挑性价比最高的买,货品有散装的就不买包装好的,超市打烊前总爱去看一下,“扫扫底”。
- 关键字搜索:
-
涨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