掖在床褥垫下的外汇储备(图)

在改朝换代的古代中国兵荒马乱,仓皇出逃的财主员外,会把金银财宝埋在地下,以防路上被抢被打劫。同样的故事以发生在一千零一夜的阿拉伯天方夜谭故事之中,但是像大喊芝麻开门,就可以有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盗的周旋,在洞藏中发现无数金银器和财宝,取之不竭用之不尽,但是富的流油的阿拉伯少数国家,地下储藏着极其丰富的天然资源,一桶油就可以买卖上百美金,即便如此,也没有将金定放在一个篮子里,除了像中国一样拥有一定数量的美国政府债券以外,还大举进行多方面的投资,包括动产和不动产,投资领域广阔,例如巴黎最豪华的五星级旅馆,所有的王公贵族,国家元首富豪巨富,都要下榻于此,美元、欧元滚滚而来。像富有的阿拉伯国家,本国人的福利待遇有大幅度提高,苦脏累的活儿全由印度人、巴基斯坦人、非洲人和中国人包了下来,当地人却可以逍遥自在或去巴黎、伦敦、纽约旅游度假,疯狂购物,悦得不亦乐乎。

中国人则不然,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外汇储备由一、二百亿美元,不断增长,已经达到上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其中相当大的一部分买了美国的政府债券和国库券之类的东西,这些洋玩艺都是一张张纸头,虽然被信誓旦旦地发行者借债者一再承诺,但是投资方面还是不太放心,而事实上那些和借条一样的巨额国债,的确令人不能高枕无忧。

过去的老太太或者省吃俭用者,自己辛辛苦苦赚的也好,或者是儿女孝顺奉献的也好,都塞在床垫下或掖在褥子里,一场大火或者有撬门的梁上君子,就会想方设法将之偷走而无影无踪,而城里的精明高人,却可以开钱庄办银行,或广置房地,广开投资赢利之道。多少年来,中国的专家学者,大学教授们都在议论怎样更好的处置中国的外汇储备,好像三十年来没有一个统一的结论,现在随着美国和世界金融危机问题不断出现,美元价值大幅缩水,美国发行的一捆又一捆债券也成了令人忧心忡忡的问题,特别是美国逼使其它国家货币升值,问题变得更加复杂了,可以从美元兑换为债权国货币的价值越来越少了。而美国却继续大开美元印钞机,发行新一轮上千亿纸币,黄金每盎司价格到了一千五百美元,而美元早已同黄金脱钩,是通过通货膨胀财政赤字变成越来越不值钱的纸币了。

在这种中外纸币发行过量或泛滥的情势下继续增持购买美元债券,比老太太塞在褥垫下面的体己钱更不安全。美国债券投资并不总是最好的选择,甚至不是比较好的选择,尽管美国仍是世界黄金储量最大的国家,但中国人购买美国债券时的失策之处在于并没有在合约上限制借债人用黄金保值,因而债务到期时,美元纸币必然大幅缩水。

中国的外汇储备,应当让所有的中国人获利,尤其是中国老少低收入阶层人士获利,在受教育和医疗健康社会福利方面更是如此,一部分借助优势条件关系的中国人已成为巨富,而更多不富裕的人,大其是按联合国计算的一亿五千万中国贫困线以下的中国穷人,更应当在中国改革开放外汇收入巨增情况下,从根本上改变贫困的生活境遇,但是大笔大笔的巨额外汇储备还是让美国政府在各种预算中为美国人派用场,增加美国人各方面的福利,这是很荒谬也很糟糕的选择。中国高等学府的经济专家说,应当把中国外汇分给每个中国人,这种建言大概是一种玩笑。

官方的中国投资公司是难以理好国财的,正如大学的文学院培养不出来作家,真正的商人和金融理财家也不是在书斋和象牙之塔里培养出来的,与其继续让不懂理财的书生管理,还不如让每个老百姓管理口袋里的钱,而且购买一捆一捆的纸张印刷的美国债券,不如选择最好时机,大量增持黄金贵金属额度,金价即使再跌,也不会变成一张废纸,而全球发行流通的美元,已经越来不像以前那样被人青睐了。因而大幅增持欧元、日元、瑞士法郎还有英镑,就成为有意义的选择了,但是这种外汇管理应当是动态的,严格管理和以保值赢利为目标的最终目的是让每一个中国人尤其是一亿五千万生活在贫困状态下的中国人获利,中国的商人已经富有了,中国的大大小小官员已经有房、有车、有外币存款了,但是中国下层的上亿人口还处于贫困状态,这是社会的耻辱,这是对中国人的不尊重。

所以外汇管理,对每一个中国人来讲,就变得有意义了。尽管政府要为发行外债做预算性储备,尽管大大小小项目也要考虑必要的外汇储备,但是外汇管理与经济社会解决贫困问题相背,也就不能不正视和解决这个问题了。美国没有这样的外汇储备,美国人的货币支付是全球最高的,他们也巧妙地利用中国人的血汗钱,山姆大叔从来就很聪明,欧盟国家也没有这样的外汇储备,像比利时这样的小国,哪里有天文数字一样的外汇黄金储备,但却是社会福利最好的国家。

中国外汇购买美国债券的急剧增长,给洋人以假象,好像中国真的成了世界首富了,事实上中国的穷人很多,在就业、医疗保险和接受教育方面,都存在相当多的问题,贫富差别加大,社会不公正现象广泛存在,现在不应当用增发纸币,通货膨胀刺激经济,因为那是恶性循环,降低普通人货币购买力的饮鸩止渴的办法,眼睁睁大批外汇在美国贬值缩水,还不如让每一个中国人在合理范围内受益,尤其是改善下层民众民生的燃眉之急。

二0一0年十一月十一日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本文留言

作者杨明相关文章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