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放手 孩子快乐学(图)

对孩子成长有帮助的放手,才是真正的放手!当你懂得适度放开孩子的手,让他自行发现学习乐趣,正因为自由不受拘束,孩子将会发现真正的学习乐趣,体验快乐学习。

「小时候我是个生活白痴,其中许多『症状』甚至残留至今,就像是到现在我对吃鱼仍然感到恐惧,始终不敢吃多刺的鱼,因为从小过于宠爱我的爸妈总是帮我把鱼刺挑掉后,才给我吃。」台湾雅德塞思儿童学社老师郑湘玲曾在教学网站中如此描述。

事事代劳不等同于疼爱

相信上述例子,大家一定不会陌生,因为也可能正在你家中任何一处角落上演,为人父母者不自觉就会脱口而出「不要碰,这个危险,妈妈来。」「怎么这么慢,我帮你弄。」

郑湘玲说,很多时候大人以自我标准认定孩子是否可以自己做,但是绝大多数的结果,只是间接剥夺孩子的学习乐趣。以写功课来说,很多学龄前幼儿上了才艺班、托儿所都会有功课,但是父母求好心切,从不只旁督促,最后,几乎是爸妈做出来的,孩子根本还没来得及思考,已经被父母决定方向,以致无法从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就感。更遑论体验学习乐趣了!

等孩子习以为常后,就会建立一种惯性思维──「爸妈都会帮我做」,这样一来,孩子等于不会自我思考,遇到挫折只会停顿,等待他人援助,不仅仅学习能力低下,甚至等孩子进入团体生活时,还会影响他的人际交友关系。

懂得放手,才能让孩子在学习中恣意享受发掘的乐趣,她建议家长可从以下三个面向着手,慢慢地将学习主导权,还给孩子,让孩子开创一条属于自己的快乐学习道路。

一步步学着放手

所谓「放手」,不是意谓着放下孩子,一切就置之不理,应是规划性的安排孩子放开紧握着自己的小手,敢于自行面对外面的世界,另外,这个过程也能让家长调适心情,放心让孩子自由飞翔。

尤其当孩子先前已经习惯依赖家长,在放手的过程中,更应该重视「渐进性」,例如一开始陪同孩子上学,接着送孩子到捷运站,最后从旁观察孩子是否能到达学校,否则孩子很容易出现感情受挫问题,认为是不是自己做错事情,使得爸爸、妈妈不爱我了,如此即无法达成「放手」目标──体验学习乐趣的功效。

面向一.不要太在意分数

分数真的不代表一切,跟别人家的小孩比分数也无法让孩子更好,像是世界教育最棒的国度──芬兰,早就不为孩子打分数,因为分数不但无法帮助孩子快乐学习,只会更加局限孩子学习自由度,造成孩子认为「学习只是为了分数」的错误认知。

当孩子学习过于目的论,就不能享受学习过程,郑湘玲以学习诗词为例,不见得要死背,若能从说故事的方式,从了解其中背景、来由,引领孩子投入学习世界,不但更有学习乐趣,而且也会自然延伸孩子的求知欲,有助于引发更强烈的学习动机。

面向二.尽量不要帮孩子拿包包

好多小孩在外表现相当乖巧,但是爸妈一出现,马上变身「小王子、小公主」,任性的尾巴马上表露无遗。造成这个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父母给得太多,没有适度放手,因此,养成孩子无不依赖父母的个性。

虽说「不帮小孩提东西」只是个小小地方,却可以让敏感的小孩感受到应该独立,爸妈帮忙「不是理所当然」。假如东西很多,就和孩子说:「爸妈可以帮你拿一些!」但是必须让他知道你只是在「帮忙」,而不是分内的工作。

当孩子能够独立,不会仰赖家长,即便过程中会面对挫折,但他也能自行克服,并且体验学习乐趣。郑湘玲表示,往往学习中挫折愈多,往后回想起来,记忆更加深刻。

面向三.例行公事还给孩子

她说,她们班上有个小孩,因为妈妈担心孩子自己刷牙刷不干净,所以都会帮孩子刷牙,但是这些生活琐事应是孩子自然就会做的事情,如果爸妈不放手让他们做,怕他们洗不干净、绑不好,只会延缓他们的学习能力。

像在学社中的孩子都能参与煮菜、洗碗等工作,尽管洗完总还是有点油腻,需要老师再偷偷洗一遍,但一次次的练习会让他们更加纯熟。把事情「还」给孩子做,为他们建立「我能」的感受,引导他们自发性尝试新事物。在过程中,家长给予适度协助,让他们建立自信,感觉自己「做得到」,孩子自然能对学习产生兴趣。

也许,「放手」对父母而言,是一种试炼与矛盾,但相信在持续的关怀注视下,放手让孩子自行体验,他们会走的更好、跑的更快、飞的更高!有一天他们不再拉着我们的手,而是牵着我们一起欣赏人生风景时,内心将会由衷的庆幸自己当初有着放手的勇气。

发现──放手与否差异大

郑湘玲根据在学社的教学经验,察觉父母懂得适度放手,孩子即会展现出高度学习兴趣,表达力很强,喜欢各种面向的学习领域,反之,父母不懂得放手,所教育出来的孩子,很容易对学习产生排斥,每次问话,都会回答「不知道」,只期待他人帮他解决问题,时间一久,更是容易失去学习兴趣。

本文留言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