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华人的子女教育新思维(图)
在海外宽松的教育环境下,华人子女希望能走自己的路。Getty Images
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华人重视教育的观念根深柢固。移民海外之后,很多华人家长希望儿女最终能上大学,就读一个未来有利求职且高薪的科系,因此不但对子女更加严格,也投入更多,往往省吃俭用也要搬到学区较好的社区,让子女上一个比较好的学校。
在家长重视下,加上小孩本身的聪明,在中学里,华人的成绩大多名列前茅。美国加州教育部发表的API指数显示,亚裔的成绩往往是所有族裔中最高的。API(Academic Performance Index)是目前美国衡量学生学术能力的最重要指数。以加州库伯蒂诺(Cupertino)学区为例,该学区华人聚居,也是加州最好的学区之一。2009年,亚裔学生平均API为953分,白人学生则为890分。华人子女成绩虽好,但有时家长却没能充分考虑子女的兴趣,因而导致意想不到的结果。
父母期望高 子女自有想法
加拿大多伦多教育局的一项调查显示,华人家长中有95%希望子女就读大学。这几年,很多华人学生以高分数进入大学,但在大学第一年成绩急遽下降,有人甚至被停学。很多学生很艰难地读完大学,但因所学不是自己感兴趣的领域,觉得很苦。更严重的是,挫败感能使人失去自信,不少人患上抑郁症、焦虑症等,甚至产生自杀倾向。
这种令西方教育界关注的特殊现象,在华人世界则是较为普遍而被忽视。以中国为例,中国实行了三十年的独生子女政策(一胎化)虽然限制了人口膨胀,但也在三十年后不得不将主流社会的重任遗留在这一大批独生子女们的肩上。如果父母对他们的独一代、独二代寄予极高期望,那么移民后的期望值会更高。除了学校的功课外,通常还会安排音乐、美术、体育等各种课外培训,将孩子“拴在”通往理想未来之路。
而在海外宽松的教育环境中,中小学学生经常半小时就能完成当天的功课,多数学生在“游戏”中成长,学校又放任学生自由,不鼓励家长过分呵护,更以法律禁止家长体罚管教,孩子几乎不可能再被长辈们的期望“拴住”了。这些“黄香蕉”们(黄色的外表皮肤、西方白人的内心世界)在学习、择业上自有主张,许多华人移民已经逐步在教训中学会尊重孩子的兴趣和意愿,给孩子的命运“松绑”。
鼓励华人子女 在家以母语交流
影响力遍及世界拥有四千五百多万成员的社区服务组织YMCA,旗下的早期教育中心(Early Years Centre),几年来一直在北美新移民中强调儿童“在家说学母语”的重要性。该中心加拿大安大略省分部的主管麦克科密克(McCormick)说,多年的研究表明,母语水平好的孩子,往往学习英语的速度更快,英语交流能力更强。孩子从学校回家后,一定要鼓励他们尽量用母语与家长交流。
麦克科密克说,孩子在学习语言的初期,主要是提高语言思维的丰富和流畅,最需要练习将自己的想法和心情与他人充分交流。在家中,新移民家长与孩子如果能用母语达到充分交流,父母既能分享子女在学校的进度、兴趣、心情,又能及时帮助子女,还促进了亲情。专家认为,在家说母语不用担心会妨碍孩子的英语能力,他们在学校每天有8小时以上使用英文。反而是有些家长的英语水平不高,如果强迫在家只说英文,会因为说话困难减少了交流,或者因错误的语言示范影响孩子英文的提高。
重视课外技能和经历
目前越来越多的海外华人努力探寻在西方环境下子女教育的最佳途径。在一篇被点击数十万次的网路文章〈在北美教子有哪些技能要督促孩子学会〉中,作者白山秋叶指出,在美国申请明星大学时,如果孩子只有好的考试成绩,而没有课外技能和经历,基本上没有希望被录取。
但是选择学习哪些课外技能很关键。文中提到一对华人夫妇,女儿从小学小提琴,风雨无阻,拉得相当不错,还曾上台表演。可是一进大学后,从此不碰小提琴,后来全盘舍弃。那当初干嘛花那么些钱和精力送女儿学小提琴呢?
作者提出有一类技能可学可不学,例如小提琴;而另一类技能对孩子性格和今后人生有重大影响,一旦掌握,终生受益。家长应该多花功夫,去引导小孩对第二类技能感兴趣并认真去学会。
所谓的第二类技能,除了中文外,还包括游泳、团体体育项目、团体音乐、功夫和做饭等。游泳是水中求生的技能,一些美国大学也要求游泳达到标准才能毕业。团体体育既能强身健体,又能培养团队精神和竞争中的决断力,一个学校球队的队长,很容易被名校录取。
目前有越来越多的家长体认到此类技能的重要,毕竟欧美国家的文化,也有其可贵之处,尤其想要融入当地环境,华人应该取其优点、改善缺点才是上策。
- 关键字搜索:
-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