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市调控的“四大硬伤”

楼市调控政策出台已经7个多月,但是,房价依然坚如磐石,丝毫没有下降的迹象。很多人开始对调控失去信心,只有开发商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那么,为什么堪称史上最严厉的一次楼市调控,最终却落得这样的结果呢?我认为,主要存在“四大硬伤”。

首先,地方政府不接“招”。楼市调控,说到底,是地方政府的责任。因为,按照以民为本、执政为民的要求,地方政府完全有责任、有义务解决好老百姓的住房问题,让老百姓居有所屋、住有所房,能够凭借自己的劳动买上一套不算讲究的住房,而不是八成以上的群众无力购房。

但是,在错误的政绩观下,地方政府根本没有认识到自己所应当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也没有认真想一想老百姓的疾苦,而是在用“政绩”推高“房价”、用“土地财政”推倒本应属于老百姓的“住房”。以至于中央提出加强楼市调控的政策后,地方政府根本不接“招”,而是继续按照自己的意愿去用土地创造政绩、用土地推高房价。不仅如此,按照政策规定应当用于廉房建设的资金,也被大量截留、挪用,仅22个城市被截留挪用资金就高达146亿元。如此,老百姓的住房问题还如何得到解决呢?

第二,银行不守“信”。按理,银行应当是最讲信用的行业之一。因为,银行的生存与发展就是以信用为基础的。离开信用,银行应当寸步难行。但是,中国的银行并不是一个可以值得充分信任的团体,尤其是在此次楼市调控中,很多银行都扮演了阳奉阴违的角色。中央要求控制对开发商的贷款,但是,房地产贷款一直保持高位增长;中央要求停止对三套房贷款,但是,一些城市的银行从来就没有停止过这项业务,以至于炒房行为根本没法控制。

银行不守“信”,不按政策执行,甚至不按经济规律办事,已成为此次楼市调控最大的阻力和障碍之一,也使得楼市调控始终处于一种虚拟状态,没有能够进入到实实在在的运作和作用阶段,导致房价一直处在高位运行。

第三,部门不得“力”。说到此次楼市调控,从召开会议、下发文件、发表讲话、出台政策等,涉及的部门很多。可以想象,如果调控取得预期效果的话,一定会有许多部门出来表功,甚至争功。但是,在楼市调控处在十分微妙、十分尴尬的情况下,就很难听到部门的声音了。即使发出一些声音,也没有任何刺激耳膜的地方。

也许,从表面看,职能部门都出台了许多政策规定,但是,这些政策规定到底发挥了多大的作用呢?有没有一个部门敢站出来说政策已经到位,作用也已经显现呢?显然没有。有政策、有规定、有要求,但没有效果,是否可以认为部门不得“力”呢?不得力,是否意味着是一种失职呢?这样的硬伤,如何能够使政策的作用发挥到最大限度呢?又如何让老百姓去相信政策的威力和效果呢?政府的公信力是否也在这样的政策执行中大打折扣呢?

第四,开发商不买“账”。按照正常的理解,在楼市调控中,开发商应当是最被动、最容易受伤的群体。但是,实际结果却并非如此。在此轮楼市调控中,从开始到现在,开发商就没有过服过“软”,也没有停止过嚷嚷,任志强曾经不止一次的叫嚣,楼市调控不会把房价压下来,楼市调控注定是短命的。另据报道,曾经一度公开表示要退出的78家央企,也没有退出房地产业务,而是绕道保障房等,进行曲线开发。

开发商不买“账”,当然不是开发商有多能耐,而是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到处出现漏洞、出现不到位的情况决定的。有理由相信,在接下来的时间内,开发商一定会更加肆无忌惮地炒作土地、炒作房价,而“房王”等也会继续频繁出现。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在上一轮楼市调控突然“死亡”的情况下,本轮调控也极有可能无疾而终。

本文留言

作者红网相关文章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