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从梁效到郑青原看官方写作组的前世今生

 2010-11-16 01:17 桌面版 正體 打赏 11

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之后,《人民日报》连续刊登了署名“郑青原”的5篇文章,对此,该报自己的评价是“一篇比一篇有分量”。我们今天的话题就从这里说起。特别是其中的第3篇涉及政治体制改革的敏感文章,在人民网以大字头条推广24小时以上,被称为是“前所未有的现象”。为此,郑青原这个名字也在一夜之间声名鹊起。那么,这个郑青原究竟是何许人也呢?

新华网为此专门发文《揭秘“郑青原”》分析认为:郑青原在系列文章中对重大观点的提出和强调,显然不是一人之能力所及;再根据其登报时机和发表的显要位置,更是对今后一段时间内的政治体制改革定方向、定基调的作用号角文章,显示了其不同一般的政治意义。因此,这个“郑青原”应该是比《人民日报》此前的“仲祖文”(即“以中组部名义所发文章”)和“任仲平”(即“人民日报重要评论”的谐音)更高级别的化名。甚至可以说,这个“郑青原”系列文章就是中央政治局形成的观点,也是政治局级别的舆论导向。由此可见,这个写作组的横空出世有着重大的政治意义。

谈到此类拥有深厚背景写作班子的历史,有分析人士回顾说,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各种各样的官方御用写作组在中国大陆曾经风云一时,其中,梁效和罗思鼎则是文革中声势和影响最大的两个写作班子,并形成了“北有梁效,南有罗思鼎”的格局。“小报抄大报,大报抄梁效”,当时的中国舆论界提起梁效,无人不晓。梁效,也就是“两校”的谐音,虽然其名义上只是北大和清华的“大批判组”,但实际上却是毛泽东借助江青之手组织起来的钦定写作班子。而谐音“螺丝钉”的 “罗思鼎”,则是由张春桥和姚文元直接控制的上海市委写作班子。对此,搜狐网的这篇专题文章接着说,当时的中国,普遍实行政治学习的制度,一般每周至少学习半天,而学习的主要内容,就是 “两报一刊”的重要文章。由此可见,这些写作组在当时中国人的政治生活中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或者说是具有强大的“洗脑”功能。

文章又说,在那个阶级斗争的特殊年代,正是党报文章和领袖语录塑造了人们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以致于直到从那个自我封闭的文革十年中走出之后,中国人才真正体会到了“山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这句话的深刻含义。与此同时,尽管梁效和罗思鼎为代表的文革写作班子曾经红极一时,但四人帮倒台之后,一夜之间,它们的主要成员又都成了现行反革命,最终也没有逃过为其主子殉葬的宿命。中选网上专栏作者郎遥远的文章写道,毫无疑问,这些文革御用写作小组都是有政治原罪,并欠下人民血债的,它们的盛极而衰,直至走向覆灭,也是一种历史的必然。由此可见,不管你曾经如何飞黄腾达,如果背叛了民心和正义,是一定不会有好下场的。

如今,尽管文革写作小组已经成了一道逝去的独特“风景”,“御笔”沉浮,冷暖自知。但改革开放之后,各种写作小组依然没有从中国的政治语境中消失,其中也不乏可圈可点之人。比如说,《人民日报》的“任仲平”,从1993年诞生至今,就因为擅长对一些重大时事问题进行分析评论,文章观点鲜明,文字清新,而深受读者欢迎。文章反问道,为什么同样是《人民日报》的写作小组,“任仲平”十多年来深受读者好评,而这个“郑青原”虽然也写得一手好文章,但刚一出场,就被知识界大喝倒彩,更被广大网民批得体无完肤灰头土脸,甚至就连文章上网都不敢开通评论呢?

文章分析认为,“任仲平”和“郑青原”之所以在民众心目中产生如此明显的毁誉反差,究其原因,除了话题的不同之外,更重要的就是,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深刻改变了中国的政治生态。在“任仲平”刚刚出现的1993年,中国的互联网尚在襁褓之中,社会大众的资讯渠道主要来自报纸、广播和电视等传统媒体。而在今天,互联网和通信技术在中国的迅猛发展,已经彻底改变了社会的运行模式和每个人的生活方式,公众的民主意识空前高涨。因此,那种“两报一刊”垄断话语权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郎遥远的文章强调说,事实上,这种御用“写作小组”本身就是一个文革极权政治的产物,而非现代民主的产物,以小集体的智慧代替全党智慧,以个别人的意志冒充全民意志。因此,如今这个“郑青原”的文章无论有着多大的来头和多深的背景,也无论摆出怎样一种“五篇定江山”的强大气势,试图对中国人的思想信仰来一个正本清源,但充其量也就仅仅是《人民日报》的一家之言而已。在社会日益多元化的今天,如果有人还想居高临下,以传教士或卫道士的面目出现,动辄就要“代表”“中国人民”,动辄就是什么“一定、必须、绝不”等等,不管其文章写得多么锦绣,多么妙笔生花,恐怕也是要挨网民拍砖,并被历史所唾弃的。

综上所述,网友“历史的先声”点评说,郑青原们这种低级拙劣的文章,完全无视21世纪人类文明的沧桑巨变,无视中国人民日益觉醒的公民意识,无视民主和自由的历史潮流,辅一出笼,便落得万人唾骂、贻笑大方的狼狈境地,只能沦为逆时代潮流而动、梦想螳臂挡车的笑柄。而网友闵良臣则表示,“郑青原”们的可悲下场,即使我们这一代人看不到,相信我儿子那一辈一定能看到,看看人民终将怎么批判乃至审判这些为专制极权摇唇鼓舌的文痞们。

来源:法广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看中国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本文短网址: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分享到: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评论

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理性交流,拒绝谩骂。

留言分页:
分页:


Top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