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自由市场经济造就的“盛唐帝国”(图)
唐朝是让每名中国人都难以忘怀的年代,在那个时代中华的文明远播四海,也正是这样的超越地域文明成为了后世人们关注的焦点。在那个时代是生产发展、经济繁荣、文学艺术、思想创造、政治开明等等最辉煌的时代,形成了不同于前代与后世的的文明社会制度。被后世的国人称之为“盛唐帝国”。
然而奠定这样一个帝国强盛的基础,本人以为唐代的自由市场经济启到了巨大的作用。正如后世人们从昔日长安城的遗址发掘总发现,如此巨大的都市,其商业区竟占据城市的一半,这说明唐王朝自由市场经济发展成为了帝国盛世的强大支柱。
唐朝自由经济的起因,基本是由于隋末唐初由于朝代更换,社会各个群体都遭受的战乱的更替,需求社会的发展与积累财富成为了国人寻求的目标,可以说唐代早期的经济发展是以农业生产为主奠定了唐朝开国后社会发展的基础,中期演变成商业贸易交流成为帝国崛起的有力的支撑。而唐初自由经济的奠定是源自,唐太宗在当时主政方面,打击士族,重视农业生产。颁行“均田法”与“租庸调法”得到有效执行,是的土地私有化减轻农民赋税。
据《旧唐书.食货志》记载,男女自初生以上称为黄,四岁以上为小,男丁十六岁以上为中男,二十一岁以上为成丁,六十岁为老。每年造一次人口账,三年造一次户籍。这是最重要的法令,均田法和租庸调法的行施都以这个法令为根据。唐中宗时,韦皇后请改成丁年龄为二十三岁。唐玄宗时,以十八岁以上为中男,二十三岁以上为成丁,五十八岁以上为老。中男自十六岁改为十八岁,成丁自二十一岁改为二十三岁,老自六十岁改为五十八岁,都是减轻赋役,有利于广大民众。
由此,国人对于农业技术、农具使用开始大规模进行改进,这也恰恰说明了唐太宗实施的土地私有化政策,国人耕种的积极性也带动了唐朝水利发展,例如:河南道蔡州新息县修了隋朝的玉梁渠,灌田面积扩到三十多万亩。河北道蓟州三河县(今河北省三河县),有渠河堰与孤山陂,灌田三十万亩。湖北道江陵县古堤修复,扩展良田五十万亩。可以说了唐太宗一朝共修二百六十四项水利工程。
农业的高速发展,是人们的需求开始追求更高的生活标准,无论是衣食住行,还是日常生活用品,从技术水平、产品种类或生产规模都超过了历朝历代。比如当时纺织的技术发展,日前,从新疆阿斯塔那古墓出土的唐朝“白地绿花罗”,色泽柔美光鲜,布料丝感强烈。便可真实地看到当时织罗的精湛技术。正如唐朝诗人李商隐曾有“万里云罗一雁飞”的诗句,我想这是最具有代表性的说明吧。
而唐朝的陶瓷产品更是日新月异的发展,例如:让世界感叹的,“唐三彩”陶瓷今天的国际地位,不恰恰更有利的说明了唐王朝的昔日的辉煌吗?至于其他工业如造纸业、茶叶、金属冶铸业、造船业等,亦发展兴旺,我想不用阐述过多吧。
当这些发展转换成生产剩余价值后,商业的崛起与对外贸易则成为了盛唐帝国对外交往的强大后盾,据《新唐书.地理志》记载当时以长安为中心,设置驿路,贯通于全国各地,除继续利用汉以来的丝绸之路,与中亚及阿拉伯国家交往。每年有大批商人、使节沿着丝路来中国进行贸易。各国商人带着从西方贩运来的香料、药材、珠宝等以换回中国的丝织品和瓷器。
可以说继汉代以后的陆上丝绸之路再次焕发了其生命活力,其次,唐朝的海上交通发展,已能通往印度洋,直达波斯湾,全长一万多公里。沿着海上航线,中国和亚非各国的商船,往返不绝,促进了唐朝与阿拉伯国家、东南亚各国的贸易往来。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盛唐帝国”的强大源自与唐代统治者奉行开发政策,勇于吸收外域文化,唐太宗李世民早期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采取了一系列缓解社会矛盾的措施,采用自由市场经济发展模式,调动国人的生产积极性。奠定了经济高速发展的基础,开创了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的新局面。是的国人源源不断的创作力变换成了物质文明的发展,由此可以看出,开明的君主不仅要自知,而且要知人;不仅要知人,而且要善任,所以今天的国人无比缅怀唐太宗,但是我们仔细从他的政策实行中不难看出,起到重要作用的还是,如何调动国民的积极性。
不过不论如何唐朝都达到了一个完美的境界,是人们向往、神往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唐朝没有缺陷,在这个完美中同样有着缺陷,因为我们不能强求,用现代人的目光,要求唐太宗给我们带来更多文明进步,毕竟在那样一个时代,能够创造这样的辉煌已属难得。就像昙花般将美丽展现后又迅速的枯萎,这也许就是中国文化中物极必反的道理。
- 关键字搜索:
-
唐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