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感想”从娃娃抓起

“读一篇课外文章,看一部爱国电影,各写一篇400字左右的读后感、观后感。另外,在武汉或到外地旅游时,还要写一篇600字的游记。”国庆节这天,汉口某小学五年级学生柳强不得不窝在家里写 “感想”,一个多小时只写出几句话,“搜肠刮肚,脑细胞都快死光了”。他向记者诉苦:长假里,学校布置了不少“感想作业”,让他愁得过不好节。

放假本来该是一个轻松愉快的事情,可“感想作业”却让孩子放假难得轻松。读文章要有感想,看爱国电影也要有感想,甚至出去玩也必须“感想”一番,小学生哪来那么多的“感想”呢?“感想作业”像一块块沉重的石头压在孩子们的心头,“感想”的假期如何快乐得起来!

看了小学生柳强的假期遭遇,相信不少人都会感到很熟悉、很“亲切”,有人或许还会露出“会心”的笑容。土生土长的中国人,谁没有“被感想”的经历呢?自打懂事开始,“被感想”便如影随形,简直是甩都甩不掉。上小学是这样,上中学也是如此,甚至上了大学也概莫能外。随着年龄的增长,“被感想”的“技术含量” 越来越多,会从读后感这样的小作文逐渐发展到辩论赛、演讲赛、誓师会一类的新形式。

那么,是否长大成人踏入了社会,中国人就能够摆脱“被感想”的厄运呢?当然不是。中国人长大后就会发现,上学时所有的“被感想”其实都是“前期训练”,都是为成人后“被感想”做准备的。一旦踏入社会,“被感想”立马“升级换代”,换上了更为堂皇的马甲。试想一下,但凡有过单位的人,有几个人没有学习过领导的重要讲话并认真撰写“心得体会”呢?有几个人没有被要求在大庭广众之下对某些“重大举措”谈“看法”、表“决心”呢?至于从事过文秘工作的国人,就更是荣幸,他们不仅要在历次学习或重大活动中“被感想”,或许还要承担起为领导完成“被感想”任务的重任来。不怕诸位笑话,在下若干年前就曾一手炮制过数位领导大人学习某重要思想的学习心得,以应付上级一个阶段接一个阶段的“验收”。


“被感想”实在是个痛苦的事情。所谓“感想”,本来是有感而发,是独立自主的事情,有就是有,没有就是没有。“被感想”的出现,却是在强制大家“为赋感想强说愁”。并且,还会有许多无形之手在“指引”着、左右着你“感想”的范围和方向,谁也不能越雷池半步。如若不信,你让某个学生看了一部电影后写一篇“还是当贪官舒坦啊”之类的感想文章试试,老师不先给他打零分然后再请家长才怪!大棒威慑的“被感想”之下,人们失去的恐怕不仅仅是时间和快乐,更有丧失独立思考能力之虞。

由是视之,“被感想”不仅是一个强制思考的过程,更像是一个“洗脑”的过程。“被感想”的过程不断重复,很多“被感想”对象的思维模式便不断得到控制和强化,最终可能会一辈子都自觉自愿地按别人预设好的程序来思考、来“感想”。“感想作业”,一个有中国特色的词儿、一种有中国特色的现象,真是想想都让人直冒冷汗。
 

本文留言

作者乔志峰相关文章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