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教授:"六四"被滤 写成"五月三十五号"

“这场博奕,是一场笑剧,我们要笑他们,大笑他们,笑得他们无地自容。”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张鸣,昨天来台以“网络观察家”身分谈到大陆方兴未艾的“网络反对派”现象。网络上的抗议,不必悲情,可以很有创意、很搞笑,像现在流行的“草泥马打败河蟹”,就是一个例子。

张鸣昨天和大陆媒体“南方人物周刊”主编徐列,共同在龙应台基金会主办的“思沙龙”演讲,讲题是“网络上的反对派:从草泥马谈起”。

张鸣解释,“马勒戈壁的草泥马”是网民依“国骂”创造出的谐音,因为在“和谐社会”的理念下,许多抗议、维权的言论都被封锁,也因此激发网民的创作灵感,短片、动画、歌曲。“草泥马”还被大陆网友封为“神兽之首”,“草泥马”大战“河蟹”(和谐)的相关主题不断上演。

徐列则说,大陆传统媒体,诸如电视和报纸,都受到政府高度管制,不管是不准报导的禁制令、限制只能用新华社,或者记者稿件审查,很容易达成管制。但在网络上,一个网民就是一个记者,一个消息随拍随发,政府单位几乎不可能限制。

张鸣和徐列说,近年来大陆发生过几次既定的公共政策因为网民抗议而改变的情况:一是厦门原本计划建造生产对二甲苯(PX)的化工厂,就是因为网民“散步”,当局退让。

日前广东番禺,地方政府计划兴建一座焚化炉,也因为透过网络动员居民集结抗议之后,计划无限期搁置。

张鸣说,“网络民意盛行的原因之一,是因为当局不想开放实体民主”。目前中共有专责官员监看重要的入口网站,还有官方养的回批异议言论的写手,被称为“五毛党”,贴一次文给五毛,但最近涨价了。

被问道如何看待会被过滤掉的“敏感词”,张鸣说,“只要经过修饰,要表达的讯息都可以说得出来”。如在大陆网站,写“六四”一定会被过滤掉,“但写‘五月三十五号’不就行了吗 ”。

本文留言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