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敬琏:悲观估计市场将会崩盘
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昨日在上海表示,短期经济政策在最好情况下只能维持不发生严重通胀,同时市场不发生崩盘。
吴敬琏是在出席“中国经济发展转型高峰论坛”时做上述表示的。他强调,国内对经济增长的讨论,过分关注短期的经济走势和政策,却忽视了长期经济增长出现的问题,未来经济工作的重点还在于改变经济增长模式。
“比如要化解货币多发的风险,从根本上说就是提高效率,使得国民生产总值中实实在在财富创造的比例增大。”吴敬琏称。
货币超发带动房价
吴敬琏提醒,货币超发制造了房价上涨的动力,若继续海量发行,势必导致资产价格飞涨,楼市等资产泡沫越来越大,最后的结果可能是出现类似日本的泡沫破裂。
在会后的媒体访问环节,有媒体问道,“每次打压房价不跌反涨,你觉得这次打压房价会不会涨?”
吴敬琏回应称,“如果决心要打,我想会跌的。”不过,吴敬琏提醒说,当前房地产调控对商业银行的资产质量带来的风险很大。如果房地产价格下降,一些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还款可能出现问题。
吴敬琏认为,高房价是由投资买房引起的。但投资买房是合理的,政府发了这么多货币,这些货币总要找个地方。这里压了就跑别处,比如股市和大蒜。
吴敬琏称,衡量房地产市场泡沫水平便是空置率的大小。房屋空置率越大,房地产市场泡沫发生的可能性就越大。
短期经济政策面临两难
吴敬琏称,若只依靠短期经济政策来调整经济增长,政策必然面临两难困境:一方面,如果继续用扩张的货币政策,用大量的投资去拉动经济增长的话,便会出现通货膨胀和资产泡沫;另一方面,如果实行收紧政策,则要防止出现经济下滑,市场不振,甚至失业增加。
他建议,在维持现状的同时,要把主要的注意力放在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型上,而增长模式转型的核心是要提高经济增长的效率,提高产出的附加值,不是依靠数量去扩张。
当被问及中国金融体系的泡沫程度,吴敬琏称,“比如去年的财富增长是9%,货币增长近30%,泡沫有多大,很容易看到。”
吴敬琏强调,中国变成一个经济强国的关键,在于通过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去解决长期增长所存在的问题,而不是光在短期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松紧上做文章。
这些长期问题包括,消费占GDP的比重持续下降的问题;在收入分配结构里一般职工甚至专业人员的收入水平和整个经济的增长有所脱节,贫富差距的拉大,住房价格过高使得很多人买不起房,甚至租房也发生很大的经济困难。
解决中国经济发展问题不应局限于宏观经济政策,关键在于解决长期问题即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
重视增长模式转型
现在社会很关心一些现象,譬如消费占GDP比重持续下降、一般职工甚至专业人员的收入水平和整个经济的增长脱节、贫富差距拉大等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却忽略了经济长期增长问题,即增长模式或经济发展方式问题。
经济中短期问题可以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解决,但长期问题不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可以解决的。
在一定的情况下,比如发生了金融危机,我们可用短期政策稳住经济,但是如果长期问题没有得到解决,继续用短期政策就会碰到今年的情况,即宏观经济“两难”的处境。如果决策层继续采用扩张的货币政策,即用大量的投资去拉动经济增长,便会出现通货膨胀和资产泡沫,而如果采取收紧政策,则经济可能出现下滑、市场不振、甚至失业增加。
短期政策解决不了当前问题。决策层可以做的就是不断调整,虽然这“挺难受”,但是能够保证维持经济增长。我们需要把主要工作放在增长模式转型上,增长模式转型核心是要提高经济增长效率,提高产出附加值,而不是依靠数量扩张。
政府应提供公共产品
如今凡大会小会都听到人们谈转型,然而,为什么讲了28年,到现在却还没有实现呢?关键在于体制。
现在有四条转变的体制性障碍。第一是政府仍然有太多支配资源的权利。第二是很多地方仍把GDP增长看作政绩的主要表现,各级官员自觉或被迫运用权力实现政绩。第三是因为财税体制的问题。从收入方面来看,增值税是税收中的主要收入来源,它和GDP增长是有绝对联系的;从支出方面来看,很多重要的政府支出,譬如社会保障支出、义务教育支出,这些支出责任过分下移,使得各级官员不得不尽量做大GDP。第四是市场机制不能发挥作用,其中最明显的就是很多生产资料仍然采取计划经济时的低价政策,这种政策鼓励了浪费资源、危及环境的生产行为。
现在的问题在于“不该为”的政府“为”了,政府应该只提供公共产品,如良好的法制环境、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做好规划和协调工作、建立良好的教育体系和科研体系、用PPP方式提供公用性技术和组织“竞争前开发”等,而这些政府做得还很不够。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关键字搜索:
-
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