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两年前就已警告舟曲县应当迁址(图)
泥石流灾后的舟曲县
根据中国《21世纪商业评论》报道,遭到特大地质灾难导致迄今至少逾千人死亡的甘肃舟曲,专家们事实上早在两年前汶川大地震后已经提出警告,必须迁址,以免受到泥石流冲击,但由于欠缺8000万元人民币安置费而迟迟未见动作。
报道称,5•12汶川地震后,国土部门部署各地滑坡和泥石流等刺生灾害勘查,舟曲位列名单之上。事实上,迁址一直是舟曲隐患的最优解决方案。但仅是以土地置换方式迁走处于危险边坡的村庄一项,就需要数千万安置费,舟曲显然无法承担。
报道指出,调查队在调研结束后,曾将一份《甘肃省甘南州舟曲县地震次生灾害调查报告》交与地方政府,报告主要针对舟曲次生地质灾害隐患严重、治理难度、治理费用较大的现状等问题。
调查队专家建议在灾后重建中选址、建设时提高科技含量,化害趋利,同时提出监测、治理、搬迁等三条具体治理措施。曾参与舟曲调查的北京市国土局地质环境处杜涛回忆说:“当时按照我们北京这边的标准,我们是建议搬迁的。”
当时北京市国土局和地质局队所共同组成的调查队曾分成7个调查小组,分别针对对口县——舟曲县的22个乡开展地质灾害调查,共调查57个地质灾害隐患点,其中滑坡40处,泥石流4处,崩塌6处,其它7处。
《21世纪商业评论》指出,在地质专家眼里,舟曲这个“亚洲第一大泄流坡”的特殊地质环境,加之高昂的治理成本,迁址是舟曲县的最优方案。但舟曲县发改委副主任张三朝认为舟曲县不同于北川,没有上层行政决策,一个县城自行迁址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在面临巨大的发展动力、资金压力和土地瓶颈之下,舟曲在2008年地震之后制订出迁移新城的规划,决心在城区白龙江东段建设“城东新区”。但是这种“向自然要空间”的迁移方式,未必能达成既定目标。
杜涛说,一方面,由于藏民舟曲县的人数达30%以上,“当地不少藏民一直居住在半山腰,种果树,有林地资源,让他们离开故土,搬到高楼上,没有工作很难生活”。
另一方面,是财政上的压力。舟曲县发改委副主任张三朝说,由于县财政十分拮据,根本无力解决高达8000万元的各类项目前期费用,舟曲县各类项目实施前的可研、征地、地勘、初设及“三通一平”等基础性工作仍受到了影响。
事实上,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有地质专家指出,舟曲为泥石流易爆发区,最佳的决策是居民搬迁。当地政府也曾试图以土地置换的方式,将处于危险边坡的村庄迁走,但是仅此一项,就需要数千万元的安置费用,舟曲本身无法承担。
报道说,2009年1月,甘南州代表团楚才元等7名省人大代表曾在省十一届人大二次会议上提出了《关于请求实施长江上游白龙江流域甘南舟曲段生态功能修复与水土保持暨地质灾害综合整治项目的建议》,据预算,实施此项工程总投资为34.01亿元。
根据公开数据显示,2008年,舟曲县的地区生产总值为46324万元,县本级财政收入完成2383万元。张三朝说:“配套资金不到位,实施很难。”
- 关键字搜索:
-
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