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口:中国城镇化进程的制约(图)

几位选定的中国下一代领导人在公开场合往往言语不多。因此,普遍认为将在2012年接替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的李克强6月份发表的一篇文章,得到了人们的仔细研读,希望从中找到有关其政策重点的蛛丝马迹。

李克强必须谈的大部分内容都是标准辞令,但其中引人注目的一点是他对城镇化的重视:“加快城镇化进程是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

过去30年的大部分时间,中国一直在快速城镇化,但直到最近,这项议题才成为政府工作重点。政策制定者认为,城镇化有可能解决自身面对的许多经济挑战,最重要的是,它有可能成为释放中国消费者隐藏潜力的一条途径。他们希望,这将会降低对政府投资的需求,减少贸易顺差。

然而,要鼓励中国人增加消费,需要的不仅仅是将更多人口迁移到城市。它还取决于城镇化的开展方式。这意味着李克强和他的同事面临着一些艰难的政治抉择。

中国实施的是一套严格的居住许可证体系,即户口制度,让农村地区的人口难以永久搬到城市居住,因而没有出现许多发展中国家城市的疮疤——贫民窟。但这样做也是有代价的。根据户籍制度,只有正式城市居民才有权享受城市中提供的教育和其它公共服务。其结果是,中国的2亿农民工被当作二等公民对待。

在任何促进消费的计划中,户口制度改革都是中心环节。如果允许农民工及其家庭在城市定居,他们就会购买房产,将收入花在当地商铺,而不是存起来寄回老家。但废除户口制度,意味着要为地方政府找到新的收入来源——一个已被证明充满政治危险性的议题。

城市发展模式还会影响城镇化的经济效果。中国的规划者们希望创造人口密集的城区,以便更容易提供公共服务,促进零售业发展,并通过减少私家车需求来鼓励降低能耗。

然而,中国大多数城市的发展模式都是四处扩张型的。地方政府通过售地筹集了大量资金,这鼓励了他们大规模征用郊区农地,不断扩大城市边界。如果中国政府希望取得李克强所指望的城镇化的好处,就需要找到新办法,阻止城市的无序扩张。

本文留言

作者杰夫.代尔相关文章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