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时报:中国银行业走回老路(图)

中国银行业早已远离全盘国有和长年徘徊在破产边缘的日子,但他们走得还不够远。根据上周披露的数据,在他们间接发放给地方政府的7.77万亿元人民币贷款中,有五分之一,即1.55万亿元贷款存在违约风险。这些数字让人清醒,说明中国银行业的转型近年来虽取得了进展,但仍远未完成。

最新数据背后的诱因可追溯到2008年北京实施的经济刺激政策。当别的国家穷尽公共财力拉动经济增长时,中国把大部分负担转移到了国内银行的肩上——其中许多银行都是上市公司。这是场掩人耳目的刺激:持有中国各大银行多达四分之一股权的私人投资者实际上资助了北京的放贷热潮。政府根本没有通过中央预算实施大规模刺激的组织手段。

由于许多相关贷款投向了回报率很低的公共工程项目,很多人担心往日的惨淡时光会重现。但事实上,银行似乎轻轻巧巧就躲过了一劫。正如汇丰(HSBC)中国区首席经济学家屈宏斌所言:“近80%的项目至少有一些偿债能力,这个事实相当令人惊讶。”

但是别忘了,对任何一家以盈利为目的的银行来说,20%的行业违约率都是毁灭性的。何况地方政府贷款在银行放贷总额中不是一个小数目:约占中国银行贷款余额的20%。假如对房地产行业发放的贷款(也占20%左右)转变为不良贷款,银行的处境会更加水深火热。

中国应建立通过中央预算引导大规模财政支出的机制。这会增加政府指导的财政刺激的透明度,减少浪费,也可避免将银行业置身于危险之中。稳定的信贷供应对中国经济持续增长至关重要。

如今银行业已部分私有,这也具有重要意义。虽说政府会出手救助陷入困境的主要银行,但投资者乐于资助公共项目的情形能够保持多久,就很难说了。假如北京希望继续吸引私人资本进入国内银行——随着银行扩张,这一点将越来越重要——就应学会慎重对待投资者。

本文留言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