蹴鞠: 中国古代的足球运动

蹴鞠(读音“促菊”)是中国古代的足球运动,蹴的意思是“踢”,鞠的意 思是“球”,二字合起来“蹴鞠”就是用脚踢球,亦称“蹋鞠”。

相传黄帝为了训练士兵而发明“蹴鞠”,也有学者认为它起源于战国时代的齐国(今山东临淄 ),原本作为军事训练之用。在汉朝时,因为汉高祖刘邦的推行,蹴鞠发展成为“两门、两队”的比赛,并设有 专门的“鞠域”(球场)。《汉书.艺文志》有《蹴鞠二十五篇》的记载,可惜已失传。到了隋唐时期,“球场”的四周已设有楼阁观赛。唐代甚至还有女子足球、马上踢球的运动。到了宋代,个人球艺的表演逐渐取 代激烈的对抗赛。譬如《宋太宗蹴鞠图》图中所绘的,太宗与群臣围成一圈,展现不用手触球也能使球不落地 的技巧。元朝后,蹴鞠也开始流行于蒙古贵族之间。明代时,因为许多贵族与官吏沉迷于蹴鞠而荒废政务,蹴 鞠遭到全面禁止。清朝则发展为冰上踢球。

足球在古代称为“鞠”,外表为皮革制造,内部为实心,用羽毛填塞,所以写成“球”。不 论是用革字部首的“鞠”,或毛字部首的“球”,都比后来用玉字部首的“球”,更能传达原始足球的形义。 在《水浒传》中太尉高俅,用的是人字部首的“俅”,其本意为“恭顺的样子”,其实和“球”字是没有关联 的,小说中说他凭着一脚好球艺而发迹 只能藉以窥知“蹴鞠”的风靡程度了。

《仕女图卷》局部(明,杜堇)

《长春百子图》局部(北宋,苏汉臣)

本文留言

作者伍颜相关文章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