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投资大跃进之湖北标本

全球经济从危机管理走向常态管理之时,始于危机时期的中国某些省份的投资大跃进发展模式轰然垮台。

投资大跃进典型的是湖北省,他们把地方政府工作公司化做到了极致,因此在回归常态的过程中,显示出制订政策时的不理性。

今年3月22日,湖北省发改委主任任许克振公布了12万亿投资计划,消息一出,外界质疑之声不绝,无论从湖北的财力与融资能力,12万亿投资规模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3月26日,湖北省发改委副主任王玉祥接受CCTV新闻1+1连线采访时,信誓旦旦表示,12万亿在今后6年乃至更长一段时间,是可以实现的:“风险都在可控范围内。”

很难理解,有关决策者根据什么敢于做出庞大的投资规划。是湖北省2009年GDP1.28万亿的10倍,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的17倍,更是2008年中央4万亿投资的3倍,超过云南省未来5年3万亿投资的4倍,是广东省今后5年2.3万亿的5倍。

投融资规划之大超出了正常人的想像,根本无法筹措到足够资金。湖北公布的从2009-2012年5万亿资金投资来源,包括各级财政性资金4300亿元,银行贷款7700亿元,企事业单位自筹32500亿元,利用外资、债券等其他资金5600亿元。剩下的1万亿资金缺口据称是在民间资本中寻找。湖北的各级财政来源很不靠谱,十几个地级市年财政收入超过60亿的了了无几;中央专款专用的对口资金只有400亿元;银监会目前正在收紧地方投融资平台,湖北省向银行借贷7700亿元属于昏话。

12万亿的投资方案是投资经济发展到极限的产物,也是地方政府将自身打造成集团公司孤注一掷的努力。由于从银行、财政难以得到足够的资金,地方政府惟一的办法是将掌握的资产不断兑现,从融资平台换取资金。

这一计划有效实施,必须具备三个前提条件:第一,政府治下的公司效益上升,能够在 资本市场获取高额溢价;第二,地方的投融资平台受到严格管理,参照新加坡与挪威等国的主权基金模式,按照市场规律运作;第三,中国的货币发行量继续疯狂上升,房地产价格上升,使地方政府拥有最大、犹如聚宝盆的抵押资产。

湖北省试图实现投融资平台的市场化运作,可惜成效不彰。

上市公司业绩堪忧。湖北有将近70家的上市公司在证券市场融资,但有证券业界人士曾经向媒体披露,湖北现有上市公司中将近1/4已丧失融资功能,垃圾股颇多,有的已被外地买壳,有的正在成为壳资源。保护壳资源、重组上市成为主要手段,我们再次看到垃圾股浴火重生的一幕。

2009年,湖北省推动6家高险公司通过重组来化解风险,部分公司重组工作已完成。围绕重组,武汉塑料等概念已经成为市场热门炒作概念,如同一出闹剧。今年3月31日,湖北省资本市场建设工作会议表示,该省今年将着力推动市场化的并购重组,推动上市公司与优质产业整合,不断壮大其规模;年内力争1至2家目标公司实现整体上市。 而整个湖北省的上市后备企业有300多家。

上市只是一个方面,按照《武汉市加快金融产业发展实施方案》,到2015年前,武汉市将培育发展1个资产过2000亿元的金融控股集团,并将壮大4个综合性投融资平台、建立5~6家专业性的投融资平台。所有的这些投融资平台都是投资项目的输液管道, 把所有的社会资源吸进政府项目之中。

投融资平台蕴含着极大的风险。融资平台主要来源就是银行信贷与直接融资,极度分散的贷款似有隐藏风险之嫌。以武汉经开投资有限公司为例,52.75亿元贷款余额散落在14家商业银行之中,风险有待调查。

整个湖北依托政府信用为担保的融资平台资金缺口,达到559.21亿元。湖北省内285户政府融资平台已转换地方财政担保1575.06亿元,剩余由财政担保的474.47亿元须在7月底前完成转换。今年三季度的贷款转换期,将是地方投融资平台非常难熬的时期。

而投资效率,更是难以把握。可以了解的是,湖北全省贷款余额为2608.74亿元,项目贷款余额是2310.06亿元,差额高达298.68亿元,贷款差额不知流向何处。是跑冒滴漏,还是有其他用处?没有人能够了解政府投融资平台的偿债能力如何,也许,这些平台从未考虑偿债、回馈投资者,从来都是以抵押、互相担保、借贷、融资,向各方吸取资金。

政府相信有形之手可以掌握所有的经济领域,12万亿投资涉及基础设施、制造业、服务业等各个领域,在市场化三十年后的今天,地方政府依仗权力成为公司化身。毫不奇怪,在当地,政府与企业家关系远远谈不上融洽。

所幸全球经济开始逐渐恢复常态,对于风险、效率的考虑压倒了投资大跃进。否则,会有多少地方政府推出数万亿元的投资大跃进方案,中国金融危机会有多远,真让人惊出一身冷汗。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本文留言

作者叶檀相关文章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