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谢您 异国他乡的陌生人
这十年中,遇到了很多这样的小事。不曾知道这些人的名字,也记不清他们的样子。但他们无不在我意想不到的时刻感动了我。也许我们永远不会再见到彼此,但也说不定会再次于茫茫人海中相见。
下周就要硕士毕业了。两年在华盛顿特区的时间,说长不长,说短也不短。转眼间,美国的留学经历真的要结束了。当最后一次来到图书馆把借阅的书统统归还的时候,听到沉重的书一本本滑落进还书铁箱的声音,似乎听到了一步步接近终点的脚步。
因为多年在外求学,最怕被人问起各个地区的不同。像“美国和英国你喜欢哪一个?”和“美国教育最大的不同是什么?”每每遇到这样的问题,总是一笑了之。
美国到底是怎样的一个国家?没有人能说得清楚,正如没有人能准确概括任何一个国家一样。不用说我才待了两年,就是在美国住了一辈子的人,也未必说得清到底什么是美国精神,什么是美国文化。
让人时不时回想起的却是一些小事。这些事情虽小,却勾勒出了不失真实的美国印象:
19日毕业口试,大概是紧张的缘故,很早就醒了。考试时间是早晨9点,我早早就坐上了前往学校的巴士。没想到,因为怀疑有恐怖分子在主干道16街安放炸弹,巴士车中途取消,乘客全部下车绕道步行。为了面试,我穿上了高跟鞋。这下可好,十几条街的路程,我一瘸一拐地强做飞奔状。
与我并肩作战的,还有好几个典型装扮的专业人士。她们穿着高跟鞋阔步前行,一手拿着Blackberry手机向政府部门的同事们通知自己的遭遇,一手拎着装得下笔记本电脑的手提包,形成华盛顿的一道风景。我最终到达学校的时候,主考官两位教授已经等候多时。但听到我的迟到是因为有炸弹,就马上原谅了我,还让我先休息一下、压压惊。
“可怕”地方不乏温柔
巧的是,就在几星期前,我也在纽约时代广场炸弹事件的现场。向来不支持我到美国念书的外婆,得知我在短短一个月不到的时间,连续亲临两次“恐怖事件”,紧张得劝我赶快不要再继续读书了,越早离开美国越好。我告诉外婆,纽约和华盛顿的人对这样的事情都习以为常,这些事发地点在炸弹解除后,都好像什么都没发生一样马上恢复平日的熙熙攘攘和忙忙碌碌。外婆只摇摇头说,“美国这地方太可怕。”
然而,这“可怕”的地方却处处不乏温柔。口试结束后,我来到巴士站准备回家。却想起车卡里已经没有钱了,身上硬币却不够。这时候,我看到身后不远处有一位年纪七十岁左右的老人也在等车,便问她可否和我换硬币。结果她找不到四个25分换我的一美元,就白给了我45分。我十分感激地道谢,可她却十分友善地说,华盛顿不大,我们不久后可能就会碰见的。
记得去年感恩节的时候,我从纽约返回华盛顿。深夜里,天很冷,我之前也遇到很多不顺利。后来好不容易叫到德士回家,心情有些沮丧。一路上听司机放着古怪的曲子,很有异国风情,也让我的心情顿时好了起来。后来知道司机几十年前偷渡到美国来,辛辛苦苦赚些钱,现在生活还算稳定。到家的时候,我正准备付账发现现金不够。面对这种尴尬事情,我简直不知道怎么跟司机解释才好。
没想到,司机毫不介意,看着我笑着说,“没事儿的,你有多少就给我多少。钱终归不也只是钱么。感恩节了,我们开心更重要。”
2005年圣诞节时,我在伦敦一家小餐馆也发生了类似的事情。也是要付账的时候,才知道那家餐馆不收银行卡。我当时没有现金,便把钥匙和ID等东西抵押在服务员手中,准备出门去提款机取现金。就在这时候,邻座一位英国叔叔走过来,向服务员示意要帮我付账。我诧异得不知道说什么好,可他就说了一句:“圣诞节了。”
那年年初,我刚刚从初院毕业。等待大学开学的那半年多里,在岛国做过一个多月的家教。有一天暴雨,我怕迟到,就没有坐巴士,而是改坐德士。一路上跟司机谈得很愉快。他觉得我年纪轻轻,就知道自食其力,很是赞扬我。没想到,下车的时候,我要付他16元新币,可他却说什么也不要。他说,“下这么大的雨,你小小年纪,赚钱不容易。你拿着吧。”
如今,我已经出国留学近十年。这十年中,遇到了很多这样的小事。不曾知道这些人的名字,也记不清他们的样子。但他们无不在我意想不到的时刻感动了我。也许我们永远不会再见到彼此,但也说不定会再次于茫茫人海中相见。说不定,正如那位美国奶奶说的,“我们不久可能就会碰见了。”
- 关键字搜索:
-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