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古文《尚书》重现清华园

 2010-06-26 23:32 桌面版 正體 打赏 0

                   

形制多种多样的清华简,竹简上文字多精整而清晰

 2000多年来国人从未见到过的古文《尚书》首次出现在清华大学入藏的一批珍贵竹简中,这是自秦始皇焚书之后首次出现的真本古文《尚书》。国学大家王国维1928年在清华讲演时曾说,中国自古新学问的兴起常由于有新发现,在学术史上有两次“最大发现”,就是西汉“孔壁中经”和西晋“汲冢竹书”。“现在清华简的发现,足以与‘孔壁’、‘汲冢’相媲美。”历史学家、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主任李学勤教授说,此次出现在竹简中多篇《尚书》是真正的“古文尚书”,对中国古史研究的意义难于估计。

一批珍贵竹简日前入藏清华大学。经全国11位权威学者专家的鉴定一致认为:“从竹简形制和文字看,这批竹简应是楚地出土的战国时代简册,是十分珍贵的历史文物,涉及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是一项罕见的重大发现,必将受到国内外学者重视,对历史学、考古学、古文字学、文献学等许多学科将会产生广泛深远的影响。”据初步统计,竹简数量约为2100枚(包括残片)。与这批竹简同时入藏的,还有传为同出的漆绘木笥(装竹简的箱子)残部,纹饰带有楚国艺术风格。

现代人重见古文《尚书》

 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中的书指的就是《尚书》,是古代历史文献汇编,是研究古史的最重要依据。据称,先秦时《尚书》有百篇之数,但在秦始皇焚书后大多遗失。汉朝初年,一位做过博士的儒生,凭借记忆默写出29篇《尚书》,得以传世,即世人今天所看到的“今文尚书”。至汉景帝末年,又在曲阜孔子后人宅屋的墙壁中发现焚书时隐藏的竹简书籍,里面有16篇古文《尚书》。随着时间的推移,这16篇《尚书》流散,如今看到的古文《尚书》已被明清以来的学者论定为伪书。

 据李学勤介绍,此次清华大学入藏的这批珍贵竹简(简称“清华简”)中发现的多篇《尚书》均是焚书以前的写本。《金縢》、《康诰》、《顾命》等部分篇目有传世本,但文句多有差异,甚至篇题都不相同。更多的是前所未见的篇章。例如《尚书》中的名篇《傅说之命》,即先秦文献引用的《说命》,和传世伪古文就并不相同。这意味着对“清华简”的研究可以使现代人得以重见古文《尚书》真容。

复旦大学古文字专家裘锡圭教授此次也赴北京对“清华简”进行观察鉴定,他表示,可以确定竹简上部分文字是《尚书》的一部分,“和现在我们读到的《尚书》版本内容有些文字出入,具体的研究则刚刚启动。”

内有《史记》未有的史事

 这批竹简书中还有一篇编年体史书,体裁类似西晋时在今河南汲县战国魏墓中发现的竹简书籍《竹书纪年》。《竹书纪年》中所记载的很多史事与传世文献并不相同。但《竹书纪年》也已流散,今日所见的“今本竹书纪年”被认为是伪书。

  “清华简”中的编年体史书,所记历史上起西周初,下至战国前期。记载了很多《左传》、《春秋》、《史记》等未记的史事。此外,竹简中还有类似《国语》的史书,类似《仪礼》的礼书,前所未见的乐书等,均为2000余年无人见过。

 竹简文字大多精整清晰

竹或木制作的简,是纸发明以前我国用以书写的主要材料。一支一支的简,用丝绳编连起来,就称为册。简册上面的文字,都是用毛笔和墨写成的。

“清华简” 的形制多种多样,最长的有46厘米,是战国时的2尺,最短的不到10厘米。较长的简都是三道编绳。文字大多精整,很少潦草,多数至今非常清晰。李学勤介绍,清华简有的还有鲜红的格线,所用颜料是不是朱砂,有待分析。

专家组鉴定认为:“这批竹简内涵丰富,初步观察以书籍为主,其中有对探索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极为重要的‘经、史’类书,大多在已经发现的先秦竹简中是从未见过的。”

专家鉴定组组长、北京大学李伯谦教授、复旦大学裘锡圭教授均表示:“从重要意义上讲,其价值怎么估计都不过分。”

来源:东方早报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看中国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本文短网址: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分享到: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评论

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理性交流,拒绝谩骂。

留言分页:
>»
分页:


Top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