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盖特纳在中共党校讲话有何意义(图)

美国财政部长盖特纳周二(5月25日)在中共中央党校访问并发表讲话时呼吁中国开放科技市场。

盖特纳是中国通,但直接对中国高级官员讲话是第一次。
 

他对未来的中共高级干部说,美国从金融危机中吸取了经验教训,将采取措施加强对金融界的管理,并决心削减财政赤字。

有媒体认为这是美国希望向中国地方官员直接传递信息和交流的一种努力。

不过,在纽约的中国问题专家、汉密尔顿学院政府系教授李成认为,盖特纳到中共中央党校演讲,可以说是承袭了这个机构多年的“传统”。

“多年传统”

过去十多年间,不断有西方政商和学术界要员去那里访问,不少人还在那里对学员和教师发表讲话。

该校的网站上说,从2000年开始,学院根据提高干部素质的要求,调整了教学布局,开设了当代世界经济、科技、法制、军事、思潮,以及中国民族与宗教事务等课程,“引导学员对国际国内重大事件和战略问题进行研究和讨论”。

中国整体的开放过程中,党校的对外学术交流也有所扩大。除了邀请包括西方国家在内的许多国家的政党代表团、学术团体和著名学者到访或学术交流,党校每年也派学员、教师和管理人员出国考察进修。

李成认为,十多年前人们确实对西方政要到中央党校演讲感到惊讶,但实际上这已经不是新鲜事物。

他说,中共中央党校是中共培养干部的基地,就好比上个世纪初的“黄埔军校”为国民革命培养军事骨干,同时它也是中共的官方智库,也参与一些国家政策的制定,涉及范围包括金融、软实力,还有不少战略性的领域。

由于它在中国政坛的这种特殊地位,党校的学术研究政治风险比其他学术机构要小。

李成说:“这就决定了它能做很多事情。”

中央党校的学者可以在政治风险较小的情况下触及很多富有争议的课题,包括一度很敏感的中国的崛起、多党制、民主选举、如何推动中共党内民主,中国未来的发展模式,还有宗教在西方社会的地位和作用,如何处理敏感的种族问题等。

应邀对中国党政中层领导讲话的外国政要,通常会就两国关系中的重要问题或国际时政发表看法。

贸易平衡问题是这次中美战略对话的焦点之一。

敏感问题

盖特纳在党校讲话时呼吁中国开放科技市场,并针对中国对美国巨额财政赤字的担心表示了奥巴马政府削赤的决心和计划。

中国政府号召在政府机关及其他领域使用中国科技产品的做法引起起外国商界的不满和华盛顿的警觉。

外国公司说,北京扶持国内大企业的产业政策将使外国企业在中国处于不公平竞争劣势,是阻止外企进入中国市场的最大威胁。

英国工党资深要员曼德尔森曾在2005年和2009年两次到中共中央党校发表演讲。第一次是以欧盟贸易官员的身份,向党校学员和教师宣讲“全球化时代欧盟与中国的挑战和机会”。 当时,欧盟和中国正在就纺织品贸易纠纷谈判。曼德尔森的演讲内容紧扣“纺织品”,并为欧洲辩解。

2009年9月,作为英国第一国务大臣和商务大臣的曼德尔森第二次到中共中央党校演讲,主题是“大势所趋:多边世界中的中国、英国和欧洲”。在回答学员提问时,他强调了中国改善人权状况跟欧盟解除对华军售禁令之间的关系。

这次盖特纳到中央党校演讲,有西方媒体称意在向北京以外的地方干部、中层干部直接传递信息。

不过,也有人指出,在中国的政治体制下,这样的面对面交流最大的作用或许更多是象征意义,可能也有消除神秘感的作用。

这次中美战略对话,中国人民大学时殷弘教授分析说效果不错,其中一个原因是美国没有把具有争议性的人民币问题放在对话首位,而是把能源合作和环保合作坊在非常重要的位置,另外在贸易方面则把如何改善美国在华的投资环境放在突出位置。

对于中美战略对话,中国国内也有强烈的反对声,批评政府缺乏战略智慧,过分迁就美国。

双重角色

较知名的左派网站“乌有之乡”发表文章说,第二轮对话的中心议题 – 市场开放和自主创新 – 无异于美国对中国的“战略绑架”,而中国以为跟美国对话谈判能换取发展机遇和空间,增强战略互信,无非是一厢情愿。

也有网民批评中央党校的“多元思维”不符合马列正统和劳工大众的利益。

李成认为,中共中央党校的学者有些本身就是兼职的,思想较活跃;另外,作为政府的高级智库,它有较大话语权,也会受命于最高当局就一些迫切的政治或社会问题展开研究并提交政策建议报告。

但是,不能据此就认为他们享有很大的学术自由,或者认为他们就是惟命是从的喉舌。

他说,中国距离真正达到学术自由、思想自由和政治自由还有相当长的时间,跟外界的思维和学术互动过程也将是漫长的,但不能没有。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本文留言

作者王荣相关文章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