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照片:那个年代 光阴的故事(组图)

60年代,台北松山机场一对夫妇送年青的儿子去国外留学,并且在他颈上挂上两个象徵喜气的花环。在清贫年代,出去是一件大事,光是一张飞机票就需要父母多年的积蓄加上向亲戚朋友东凑西借才买得起的。
  
为何如此辛苦?因为一个人出去代表了全家人的希望。
  
当时台湾与欧美和日本等国的生活水平相差悬殊,出去等于进入了高薪的环境,可以在较短时间让全家人的生活条件大幅提高,所以为了小孩前途着想的父母,无不想尽办法把小孩送出去,让他们有更好的将来,尽管同时自己要含泪吞下孩子不在身旁的酸楚。这种现象十分普遍,松山机场也就天天上演泪别的悲喜剧。
  
直到80年代后,台湾生活水平与欧美、日本大幅拉近,出入境自由也显着提高,机场的悲愁才成为永远的历史画面。

60年代,台湾社会逐渐摆脱贫穷,一般大众时兴假日出游,对于青年男女而言,郊游和舞会派对是结识异性朋友主要机会。
  
这张照片是一群未婚男女到溪谷游玩,当时民风保守,未熟识的男女不好意思正面交谈,还有点壁垒分明的陌生感。
  
为了迎接日益盛行的旅游风,旅游公司推出了标准化的“旅行餐盒”,通常里面放一块蛋糕、一条香蕉或一个橘子,加上一瓶汽水,当时还有冷盘沙拉。
  
至于穿着,女孩子穿着自己喜欢的洋装,男孩子们则穿西装打领带。
  
为何出去玩还穿得那么正式?答案是当时台湾还没有休闲时尚产业。不过,照片中的这一趟郊游显然是阴盛阳衰。

60年代,一名老先生到台北阳明山郊游赏花,同时在红花绿叶中留影。老先生不自觉地婀娜多姿起来,此时春寒料峭,然不冷却老男人红通通的爱美之心。

60年代台湾物质生活逐渐起步,女人赶时髦,男人亦不落于人后,奋起直追。此外,个人照相机开始普及,成年男性外出喜欢四处拍照,尤其喜欢帮年青的小姐拍照,至于挂在胸前的相机自然也成了男性时尚的一部份。

1968年,大专联考出题人员出闱,大伙提着自行携带的棉被,结束近10天的关禁闭生活,不禁流露出笑容。

台湾的升学考试颇具中华古风,教师出考题的地方称之为闱场,进入闱场称为入闱,离开为出闱。
  
由于考试制度首重其公平性,泄题被视为重大刑事案件,因此从出题教师到排版人员到印刷人员一旦入闱就必须与世隔绝,吃、住都在里面,连电话都不能打,必须等到学生们考完试始得离去。而且根据惯例,教育当局的领导人必须亲自迎接出闱教师,以慰劳其辛苦。

60年代,台湾一所大学里几个骑自行车的男生,笑容里闪耀着青春的光采。对台湾青年男女而言,大学有所谓黄金四年之说:
  
一是高中时期准备大学联考,日夜读书,毫无生活可言,进入大学犹如摆脱了苦日子;
  
二是在民风保守的年代,未成年男女被分得很开,尤其一流高中更是男女分校,因此整整三年几乎没有跟异性接触的机会,这种压抑只会加强对异性的好奇和胡思乱想,如今上了大学,不仅可以跟女孩同班,甚至可以合法地谈恋爱,岂不快哉!于是乎,这匆匆而去的黄金四年就填满了宿舍夜语,暑假话别以及初恋甘苦的记忆。

民国时期,一张令人多看两眼的结婚照片,像是刚成年的男孩子娶大姐为妻一样。过去一些中国农村地区有年幼的小新郎娶年青的大新娘的风俗,妻兼母职,以增加家庭的劳动力,在媒妁之言的时代,确实有着传统的痕迹。至于今人的“姐弟恋”,似乎只是个别人的时髦之举罢了。

60年代,一个台湾家庭的年夜饭。

这个时代一般人的居住环境都很狭小,客厅、饭厅、寝室都在一起。年夜饭有丰盛的菜肴,餐桌一旦扩大,整个地方就挤满了,要过个身都很困难。
  
不过另一方面,大家挤在一起,倒显得更亲密了。孩子们屋外成天追逐嬉戏,无安全之虞,虽然清贫,却另有一种精神上的满足。

60年代,一名台湾女孩身倚自行车留下如此倩影。
  
当时自行车是每一个人必备的交通工具,平常骑去上班上学,假日骑去郊游,自行车彷佛成了自己好朋友,偶尔拍照时这个好朋友也就成了合影对象。
  
后来时代改变,今天在台湾已经很少人骑自行车,这种倚在自行车上的甜美笑颜也就成了纯粹的往日情怀。

原题:凌乱的片段——昔花今拾

本文留言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