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家谱:二十岁欲休妻
孟子(前372—前289)名轲,战国中期鲁国邹人。
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之后的儒学大师,战国中期儒家的代表。曾游历于宋、滕、魏、齐等国,阐述他的政治主张,还曾在齐为卿。晚年退而著书,传世有《孟子》七篇。
孟子极力提倡修养“浩然正气”,认为这是一种天地间的正气,贯穿于言行,即“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 不能屈”(《孟子·縢文公下》)。孟子认为主观修养的最高境界即是使自己的道德达于正义感,一个人只有具备此种正气,才能担当大任。
孟子家事
孟子出身于鲁国贵族,他的祖先即是鲁国晚期煊赫一时的孟孙。孟孙是庆父的后人,庆父是鲁桓公三个有名的小儿子之 一,当时民谚所谓“庆父不死,鲁难未 已”,指的即是其人其事,可以想见其跋扈。孟孙与庆父的两个弟弟叔牙、季友之孙——叔孙、季孙——齐名,合称“鲁国三桓”,为鲁国晚期实际的执政。这其中季孙实力最强,也最有名,《论语》:“季氏 将伐颛臾”,这“季氏”指的即是季孙。鲁国系周公旦的封地,因此从本姓上来说,孟子当与周天子同宗,姓“姬”。但当孟子出生时,他的家族已趋没落。春秋晚期的大混乱,使他们的家族渐趋门庭式微,被迫从鲁迁往邹;再以后,历事维艰,到孟子幼年时,只得“赁屋而居”了。
孟子父母的状况,今已不可靠,《阙里志》和《春秋演孔图》曾说孟子的父亲名激,字公宜,母亲姓仉(音zhang),但缺乏另外的根据。流传下来的,只知孟子幼年丧父,全靠母亲独立拉扯;为了孟子的读书,孟母曾三次择邻而居,曾一怒断机。“孟母三迁”和“孟母断机”两个故事,颇可看见孟子幼年生活的艰难。号称亚圣的孟子,曾经偷窥老婆的隐私,招到孟母严厉的谴责。有史为证。请看《韩诗外传》:孟子妻子独处私室,伸开两腿,随意而坐。孟子进来后,很不高兴,对孟母说:“妇人无礼,我想休掉她。”孟母问他为什么?孟子说,伊没有 坐像。孟母问,你怎么知道的?孟子说,我亲眼见到的。于是孟母批评道:“这是你的无礼了。《礼》不云乎?将入门,问孰存?将上堂,声必扬。将入户,视必下,不掩人不备也。今尔往燕私之处,入户不有声,令人踞而视之,是尔之无礼也,非妇之无礼也。”于是,孟子自责,不敢再提休妻之事了。很显然,问题就出在孟子自己身上,进门要问问谁在里面,声音要大;到妻子房间里,要眼睛向下,不要让人防不胜防,现在你私闯妻室,不声不响,还蹲着往下看她,这不是你的无礼吗?一个“踞”字把孟子说得满脸绯红。
孟母无疑是个伟大的教育家,孟母三迁、孟母断织、东邻买豚都是一个个脍炙人口的故事。远在先秦,隐私自由和对隐私的尊重,以及触犯隐私即无礼,这样一种看似 古典,却又超越古典的内容,却依“礼”而存,并巧妙地进入了孟母的庭训。我们今天有什么理由弃置这些弥足珍贵的有价值的资源呢?
- 关键字搜索:
-
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