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结校园悲剧:让每个公民有讲理的地方

【看中国记者唐婉馨综合报道】据新京报5月14日消息,接连发生的校园血案让人揪心。最新一起发生在陕西汉中的校园惨案,5月12日,公安部、教育部联合召开加强学校、幼儿园安全保卫工作紧急会议,敦促各地要“严打侵害校园的犯罪”,“打得犯罪分子不敢对孩子下手,防得犯罪分子不能对孩子下手”。实际上除了防治以外,最应该解决的根本问题就是社会问题。

各地都在行动,比如北京就有800名校园专职保安上岗,长沙巡警持冲锋枪护送学生上下学,武汉严格落实“一校一警”制度,山东泰安在校园周边增设数百报警点———这些超常规、严密的治安防控是必须的,当然,堵之外还要疏,终结校园血案须堵疏并举,我们的“校园安全计划”也应在疏导社会心理上有所作为,因为这种“将屠刀指向孩子”的暴行不仅是一种严重的刑事犯罪,其后也有一种病态的社会心理。

终结校园血案少不了在社会心理、社会矛盾、诉求表达上的“疏”。既需要“防得犯罪分子不能对孩子下手”,也需心理疏解和矛盾化解,引导不以向孩子下手这种万恶不赦的方式解决问题。所以,心理学家、社区工作者、心理辅导志愿者、信访接待人员、基层纠纷调解者,在终结校园血案能发挥的作用一点也不比警察小。

终结校园血案的悲剧不只是警察的事

无论是从近期的几起校园血案,还是以往的类似案件看,作案者都不单纯存在心理问题。当前,中国已经进入“矛盾凸显期”,一些如拆迁、执法、分配、就业等深层次社会矛盾越加显现,这些都可能成为个人极端行为滋生的土壤。面对这些矛盾,理当尽快完善疏解的机制,防患于未然。例如,一些性格偏执,同时有才能却无处发挥的“失败者”,我们的社会语境中有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个人与单位、与管理体制的冲突,有没有一个公正的解决机制?这些无疑值得深思。

通过化解基层深层次矛盾来避免心理的失衡,至关重要。无论什么矛盾,报复社会杀孩子绝对不可饶恕,这需要上访接待者要重视每一个访民,基层纠纷调解者要协调好每个冲突,基层官员更要认真听取每一种合理诉求,关注和关怀每一个需要帮助的人。

让每一个讲理的公民有讲理的地方和成果。基层越多疏导,矛盾越少积累,街头越少暴力,孩子越多安全,这样的良性循环需要基层善治的起点。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本文留言

作者唐婉馨相关文章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