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故宫文革荒唐事 清朝绵甲变棉被

 2010-05-05 13:25 桌面版 正體 打赏 1

新民晚报: 近日,上海恒源祥博物馆收到一项珍贵的捐赠——拆了10件乾隆御林军铠甲做成的“丝绵被”。由此,记者了解到“文革”中发生在故宫的一件荒唐事。

捐赠者是故宫科技文保部原副主任曹静楼。他向人们讲述了这条“丝绵被”不同寻常的来历。

绵甲非常坚固

“文革”中,故宫博物院的专家、学者纷纷被下放、改造和靠边,掌控大权的“革委会”文物保护意识淡薄,一些文物因此遭到毁坏,3000套乾隆御林军铠甲便是其中一项。

1973年,我国被“文革”折腾了7年,物资十分匮乏,棉花和布匹短缺。故宫为改善600名员工福利,院领导打报告给有关部门报批同意,“因院制宜”,将每件御林军铠甲折价5角,每位员工限购5套,目的是取其中的丝绵。这些铠甲制于乾隆50年(公元1786年),属于清代军队大量使用的绵甲。其外层用牛皮缝制,铜铆钉装饰,内衬上等江南丝绵,有点像棉大衣,有御寒功能,最适合北方步兵使用。这些绵甲为宫廷侍卫和御林军所用,选材、做工、款式都非同一般,在当时是代表国家尊严的“军装”。据了解,当年守卫紫禁城皇宫的御林军有2万人之多,所以盔甲也有二万套。作为“福利”卖给员工的绵甲有3000 套。另有1000套划拨给八一电影制片厂做道具了。

据曹静楼回忆,这些绵甲非常坚固。有员工从城楼往下用力抛也不会破碎。院“革委会”规定,员工买到的绵甲不得保留原状,一定要拆开,取用其中的丝绵。曹静楼夫妇都在故宫工作,所以“咬一咬牙”,花5元钱买了10套盔甲。回家后,遵照规定,把它拆散取出丝绵稍作加工后,就缝制了这条丝绵被,一直使用至今天。

流失十分严重

曹静楼说,当时每位员工都买了,大多做成丝绵被,也有的做了棉衣。但大部分员工文物保护意识不强,使用一段时间后,作为旧货又卖给了收破烂的和废品收购站。1976年“文革”结束,国家的文物管理走上正规之路,余下的17000套盔甲作为珍贵文物,置于故宫严密的保管之中。这种绵甲如今可以在中国军事博物馆的陈列中看到。

记者在网上搜索到一篇文章,也印证了曹静楼的说法。这篇文章采访了一个未透露姓名的故宫退休学者的讲述。据称,“文革”中,还有另外一些故宫藏品因被视为“非文物”而被损失。如一些珍贵的扇子被变卖给外贸部门,文物的包装盒被拆卸分发,一些图书雕版遗失甚至当作柴禾烧了。

曹静楼捐赠给恒源祥博物馆的这条用10套乾隆御林军绵甲制成的“丝绵被”,丝色泛黄,但依旧松软保暖,效果不差于新丝绵。曹静楼说,恒源祥是个纺织行业的老字号企业,这条“丝绵被”有助于使人们对百年前的丝绵质量有个参照物。或许,它还是我们对待文物态度的“参照物”。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看中国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本文短网址: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分享到: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评论

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理性交流,拒绝谩骂。

留言分页:
分页:


Top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