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2048年无鱼可吃?已敲海洋警钟

 2010-04-18 13:20 桌面版 正體 打赏 0

环保达人系列专访:鱼类即将在2048年灭绝,你能想像吗?纪录片“鱼线的尽头”敲响海洋资源警钟,学者邵广昭更进一步为此开设讲座,呼吁人类重视海洋版“不愿面对的真相”。

就在人们还在大口享受山珍“海味”的同时,科学研究大胆预言,鱼类2048年将从海洋消失。纪录片“鱼线的尽头”(The End of the Line)提醒,只要人类持续过度渔捞,鱼类终将灭绝。

“鱼线的尽头”改编自英国记者查尔斯.克劳福(Charles Clover)著作,由导演鲁伯特.莫瑞(RupertMurray)拍成纪录片,犹如海洋版的“不愿面对的真相”。“鱼线的尽头”纪录片中“鱼在船上死命挣扎,人们却大口把新鲜生鱼片往嘴里送”,饕客们浑然不知,下一代子孙可能再也无法享受同样的美味。

“鱼线的尽头”告诉我们,“延绳钓鱼线的总长,可以绕地球 550圈,全球最大的拖网开口能装得下13部747飞机”。随着渔捞技术进步,大型流网就能将整群的黑鲔鱼一网打尽。

3月18日,在华盛顿公约组织“禁止跨国交易大西洋黑鲔”的提案,多数会员国投下反对票,让日本等捕鲔国和爱吃黑鲔的饕客松一口气;却也让大西洋中的黑鲔再陷濒死困境。

不仅国际,台湾也有关注海洋生态的呼声。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执行长邵广昭,长期深耕海洋保护运动,带领实验室团队制作“台湾鱼类资料库”,吸引50多万人点阅;在学术研究之余,更不辞辛劳在台湾各地开设环境讲座,坚信从“教育扎根”推行环保意识。

全球生物多样性资讯机构(GBIF),2009年在哥本哈根举办气候变迁对海洋生态冲击的科学研讨会,邵广昭在会中看到“鱼线的尽头”中鲔鱼被大型流网捕捉的画面,深受震撼;有感于自己推广鱼类环保这么久,许多人总在台下睡着,“还不如给大家看影片比较快”。

邵广昭开始与英国制片公司洽谈播映权,翻译成中文,在中研院举办的生物研讨会首播;果然获得生物学术界的广大共鸣,纷纷要求出借纪录片。

面对各界回响,邵广昭站上推动环保意识的浪头,向英国制片公司争取台湾教育推广权。他以“台湾是渔业大国,更应该正视海洋生物濒临绝种的问题”为由,成功说服英国片商,让纪录片顺利飘洋过海来台湾。

起初,纪录片提供团体播放的资讯,只刊登在邵广昭实验室建立的“台湾鱼类资料库”网站上;经媒体报导之后,学校、保育团体等询问的讯息如雪花般飞来,邵广昭直说“比我出去演讲还有效”。

各界回响热烈,邵广昭开始为“鱼线的尽头”开设讲座,揭开海底世界的谜团。他认为,纪录片开启众人的海洋环保意识,但海洋保育要有成效,还是得靠政府、渔民、消费者三方的努力。

各地方政府不时打出鲔鱼季、曼波鱼季等活动旗帜,皆偏重海鲜文化的倡导。邵广昭建议应效法欧洲行之已久的“生态标章”认证,调查台湾养殖渔获、产量变化,列出那些鱼类不能吃,进化为推动“环保海鲜指南”。

邵广昭说,研究指出,全世界已有 75%的商业渔获族群濒临崩溃。为避免过度捕捞造成鱼类减产,应提倡“慢渔运动”,包括缩减渔船数量、减少捕鱼时间、淘汰三层流刺网、底拖网、炸鱼等渔法;或改用较大网目的渔网,让小鱼有机会成为漏网之鱼,在海洋继续成长。

“鱼线的尽头”纪录片在各界发酵,短短1个月内,就有1万多人上网搜寻“鱼线的尽头”关键字。来自各方的热烈回响,让站在海洋保育前线的邵广昭,更有启动环保续航的勇气与动力。
 

来源:中央社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看中国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本文短网址: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分享到: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评论

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理性交流,拒绝谩骂。

留言分页:
分页:


Top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