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摩与他的“诗化人生”

提起诗人徐志摩,必然会联想到他那首脍炙人口的诗《再别康桥》,《再别康桥》是一首优美的抒情诗,宛如一曲优雅动听的轻音乐。1928年的秋天,徐志摩再次到英国访问,旧地重游,将自己的生活体验化作缕缕情思,融汇在所抒写的康桥美丽的景色里,也驰骋在诗人的想像之中。

于是,从《再别康桥》这首诗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徐志摩热烈、真挚、轻柔、细腻又略带飘逸的浪漫主义个性,全诗以“轻轻的”“走”“来”“招手”“作别云彩”起笔,用虚实相间的手法,描绘了一幅幅流动的画面,构成了一处处美妙的意境,细致入微地将诗人对康桥的爱恋,对往昔生活的憧憬,对眼前的无可奈何的离愁,作了充分显示,给后人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原诗《再别康桥》: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寻梦?撑一只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已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徐志摩就是这样用含羞草般的触觉和婴儿般的情感去感知生活的,是他的单纯的人生观给他的诗作注入了浪漫的气息。虽然这种浪漫不能成为现实,但是徐志摩那炽热与细腻的情感,在诗行中随着康河静静地流淌。徐志摩诗擅长于在生活中捕捉形象,而且善于在生活中发掘诗趣,并使生活的形象与诗歌的意趣融会到他的作品里,从而构成较高的美学境界。作为诗中的意象,如《再别康桥》出现了“云彩”、“金柳”、“艳影”、“青荇”、“水草”、“虹”、“梦”、“长蒿”、“星辉”、“笙箫”、“夏虫”、“康桥”、“衣袖”等意象,这些都是诗人珍藏在心灵深处的一份情感,这些意象的虚与诗人心中情的实,相映成趣,一张一合,无不流露出意象的张力。通过情感化赋予客观物像以感情色彩,使这些意象由平入奇,因而全诗更显得飘逸而具有灵气。因此,《再别康桥》成为徐志摩发自性灵深处诗作的名篇。

徐志摩诗歌的艺术成就是在性灵、意象、音律三方面,也可以说,他的诗作在艺术上具有这三大特色。而且,这三者在他诗中实际上是不可分割地统一在一起的:性灵的,在很大程度上需要通过意象来体现,意象,也需要通过音乐美这个重要的方面去完成。它们共同构成了徐志摩诗歌艺术的整体,使他的诗不仅在艺术上享有较高的地位,而且给新诗的发展带来了经验。

自古以来,有“文以载道”之说,其中,在文人的作品中无疑能反映出一个人的真实心态和追求,也是境界的一种表现,有人赞赏“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潇洒;有人仰慕“我自横刀向天笑”的豪迈;有人追求“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辉煌;有人只求“尽日高斋无一事”的自然;有人向往“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的“独标高格”;有人寻觅“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修远”……而徐志摩也以他独特的人格魅力和细腻的情感诗化了人生,面对人生的起落,看透秋云春梦,接受世事的无常。

在悠悠岁月中,我们都是匆匆过客,我们只有从容走过,无需仿徨,无需犹豫,无需茫然。自己唯一能做的,就是坦然面对一切,平静珍惜一切。正如徐志摩《再别康桥》的人生境界:“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本文留言

作者芷子相关文章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