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第七期《人民论坛》 发表文章,以“中国社会阶层流动受阻的问题”为主线,综述了国内一些学者有关社会阶层流动何以受阻、如何克服的若干观点。
《人民论坛》的文章的题目是“公共政策存在问题催生夹心层,社会阶层流动受阻”。“夹心层”是个比喻,指的是在中国社会中处在不上不下状态、其发展遭遇天花板式阻碍的一些群体,包括就业难的大学生、失业返乡后无地可种的农民工,等等。这些群体“往往是影响社会稳定的最活跃力量”,但是,社会对于夹心层的利益却关心不够,而把注意力集中在企业家、明星大腕、专家学者、党政干部这些精英身上。文章没有说中国社会有多少人算是“夹心层”,只是说夹心层在“扩大”,“中产阶级也沦为夹心层”。文章认为,夹心层的产生,是由于公共政策存在问题。
旅美学者谢选骏表示,中国社会缺乏流动性,习惯势力有很大关系:
“我觉得这个不是政府的公共政策造成的,而是中国社会的习惯造成的。因为中国社会呢什么事情都要讲关系。就是把私人的关系放在公共关系前面。有很多社会学者,北大有一个社会学者叫孙立平,他专门谈这个问题,就是中国社会开始分层,他们可能觉得这是一个新现象。其实我觉得这不是新现象,是古老中国的一个重现。中国过去就是这样。中国过去在帝制时代呢,皇帝他有一种制度来平衡这种中国制度的习惯,就是科举制度。在科举里他尽量的是平等的同等地录取一些人才,然后把他们放在比较重要的位置上。现在表面上国家公务员制度做的也不是很公平的,所以这个社会的被分割的现象就越来越严重。”
加拿大拉瓦尔大学教授苏展表示:传统观念的确是重要因素。要克服传统观念带来的不利影响,必须加强市场化的建设:
“中国现在所谓的就业流动性不够其中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传统的文化问题。大伙总觉得我要想成名,要想得到所需要的东西,那么必须要高文凭,所以就造成一种畸形。所以现在整个我看了一下,现在中国在校的大学生有将近三千万学生,那么现在大学生就业的前景非常非常不妙,为什么呢?这里面确实有一个文化传统,就是大伙都觉得你只要受了高等教育,你就出人头地,你必然怎么怎么样,我觉得这个呢跟中国的历史传统有关系。还是应该讲市场化建设的问题。那么,现在人才的真正价值应该由市场来承认。中国现在由于政府的介入啊,这个市场的引导作用根本不起作用。但是应该承认中国这几年来慢慢慢慢有一些变化还是比较可贵的。中国现在的中专技术学校慢慢慢慢变得比较诱人了。这个我觉得应该是社会的一个进步,不是盲目的去搞什么大学,去搞什么研究生。”
苏展表示,中国传统的官本位是一种畸形观念,阻碍了社会的流动和均衡发展:
“中国的官体制问题。那么现在你要看一个公务员的位置会招来若干若干个社会的竞争去招考。所以说这里的人才流动就带来了一个大问题。就是大家都往做官的这条独木桥上发展。”
苏教授说,各行各业对人才的考察和录用,应当是把职业操守和敬业精神放在第一位,而不是把政治放在第一位一个社会中,绝对不是所有人都想当干部,但是一个社会的干部制度是否对头,将决定真正的人才能否被提拔到重要岗位上来,进而决定这个社会能否向前发展。干部制度公正与否,还影响到广大社会成员对成功的预期、他们上进心和积极性的发挥。在谈到中国的干部政策的时候,学者谢选骏表示,这个制度亟需改革:
“关键是改革干部制度的问题。使领导干部没有那么大权力来任命他手下的干部。你象美国它不是采取听证会制度嘛。你这个听证会以后,你要取得参议院、众议员的认可才行呢,不能说你总统想任命什么人就任命什么人,不行的。他政务官当然主要就是从庸性质的,但是事务官那方面他动不了。”
《人民论坛》的文章说,90年代后期以来,中国上层的政治精英、知识精英、经济精英形成了一种“垄断排斥”;加上新的三座大山--教育、就业、医疗,让中产阶级“向上发展的机会越来越小,向下滑落的机会越来越大”。
- 关键字搜索:
- 学界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