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枚如何做官
袁枚作品
清代才子袁枚,在《俗吏篇》一诗中这样描述自己的为官生活:
俗吏未必从我始,俗吏当亦从我止。
老母迎养病在衙,有子不见常千里。
为言不见良如何,朝朝五鼓车马驮。
参渴大吏苦迎送,应答宾客时奔波。
金陵内城六十里,约略一转时光过。
归来但见灯两廊,夕阳同下如牛羊。
媰孀崽子拦满道,牵裾各各陈衷肠。
但恨长官归来晚,不知长官未餐饭。
忍饥息气排衙坐,欲决不决头屡顾。
既恐稽迟转累民,又恐仓黄事多误。
乱丝抽割将下堂,犹有秀才呈文章。
使君既自翰林出,不加礼貌非循良。
星落更沉风转紧,簿书束束如春笋。
滴墨研朱细讨论,吏胥乘间犹舞文。
回首纷纷幕府进,公事侜张多报信。
岸狱稍宽逸数囚,仓谷逢霉烂一寸。
抽簿共言粮不足,愿把蒲鞭聊示辱。
己从漏尽解衣裳,重整精神任敲扑。
倦极酣眠门又响,失火民呼公速往。
抽丰宾客太无聊,重叠书来请绝交。
仰天大笑卿知否,折腰只为米五斗。
何不高歌《归去来》 ,也学先生种五柳。
这是他自己的经历,自己的感受,应当说是比较真实的。一个官如果要尽职尽责的话,可能是件不容易的事。我们对官的印象,舞台上都是“老爷”形象,出门四人大轿抬,喝道而行;端坐大堂,吃拿卡要,贪赃枉法。可我们从袁枚的这首诗看,做地方县令,并没有那样的“老爷 谱”,也没有那样的福气,这是怎么理解呢?
可以作这样的分析:我们从舞台上看到赃官,多代表一个朝代的末期腐败。袁枚的笔下的自身写照,有很大的真实性。这都是硬性的工作,哪一样也不能怠慢,如果怠慢了就是渎职。旧时的官与现在的官有很大的不同,现在的官只升不降,旧时的官被“弹劾”贬官是常事,被“弹劾”是旧时为官的紧箍咒,现在的官没有这个紧箍咒。满清入主中原,励精图治,在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治官是严厉的。我们可以看看袁枚这一天的工作,他忙公务未归,上访的孤儿寡母早已挤满街等候他了,民苦民瘼推不开。这里透出一个信息,封建社会的官府还是要解决老百姓的实际困难的,政府不能不作为,官如果推卸责任,不想见上访的群众,或警车开道或后门开溜,就不会遇到这些麻烦。袁知县忙公务回来晚了还怕百姓怨恨,忍饥也得先解决群众疾苦,处理慢了怕耽误老百姓的事,处理急了又怕有失误。把这些乱麻一样的事处理完了,并没有坦然,而是像秀才对人呈上自己的文章一样诚惶诚恐,这个官做得够好的吧?不但有觉悟,有责任心,还有良心。袁枚本是京官,因为一次满文考试没有考好,被派到下边做知县,他没有牢骚和气馁,照样尽职尽责。这既是他的觉悟,恐怕还有封建社会治官的压力。一天的工作不做完不休息,星斗西沉,夜半风起,卷宗束束如春笋,这些工作都等他!最后还要过问监狱的门看好了没有,粮仓烂没烂,刚要睡下,忽然有突发事件!
这是袁枚用诗记载他的为官的生活,或许有些夸张,但这些实实在在的工作和事务是完全可信的。我们印象中过去的官全是老爷,是寄生虫,以袁枚的做官经历看,做官也要付出。袁枚既有他个人的自觉性,肯定还有制度背后的紧箍咒,使其不敢怠慢。袁枚这段做官的经历,是第一手资料,过去的官并不比现在的官好做。
[附] 袁枚的原诗通俗易懂。如果您有兴趣,不妨看看下面的白话翻译是否合乎尊意:
俗吏未必从我才开始,倒是应该到我而为止。
母亲接来奉养病在衙,儿子不见常如隔千里,
要问不见到底为什么,天天拂晓车马将我驮。
参拜大官苦于常迎送,应酬宾客时时要奔波。
金险内城广有六十里,稍为一转就已时问过。
回来只见明灯照两廊,牛羊归圈西天落夕阳。
寡妇幼儿成群拦满道,牵住衣裳各各诉衷肠。
心中只怨长官回来晚,不知长官还没吃上饭。
忍住饥饿静心升堂坐,想判不判时时回头看。
既怕耽搁反而害百姓,又怕仓促可能会错判。
乱丝理清刚刚要下堂,又有秀才呈报送文章。
官长既是翰林院出身,不加礼貌不是好官样。
星星沉没风儿吹得紧,公文札礼犹如那春笋。
墨笔朱笔细细来批审,小吏乘机作弊来舞文。
回头又见部下把衙进,公事欺诳大多报作真。
监狱稍宽逃出几罪犯,仓库粮食霉烂有一寸。
抽查账簿都说粮不足,稍加惩罚聊以示耻辱。
更深夜尽才得解衣裳,重打精神又敲打应付。
倦极酣眠不料门又响,失火百姓叫官快快往。
秋风宾客实在太无聊,封封信来请求要绝交。
仰夭大笑问道你知否,俗吏弯腰只为米五斗。
何不高声歌唱《 归去来》 ,也学渊明先生回乡种五柳!
- 关键字搜索:
-
袁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