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美女穿衣 已有内衣外穿雏形
什么是“抹胸”?
所谓抹胸,据《逸雅》记载“心衣抱腹而施钩肩,钩肩之间施一裆以掩心,今之抹胸。”徐坷《清稗类钞·服饰类》曰:“抹胸,胸间小衣也。一名袜腹,又名袜肚。以方尺之布为之,紧束前胸以防风之内侵者,俗谓之兜肚。”
可见抹胸其实就是现在的肚兜,又叫兜肚、兜兜、缚肚、帕腹,简而言之就是古人的内衣。内衣,就是穿在外套内的衣服。汉代学者刘熙《释名·释衣》中说:“袍,苞内衣也。”也就是贴身穿的衣服。
古人多将内衣称之为“亵衣”。 亵,《说文》曰:“亵,私服也。”《诗经·周南·葛覃》:“薄污我私,薄澣我衣。”此外,亵字还有轻浮、不庄重的意思,可见古人对内衣的心态是回避和隐讳的。
《汉书·叙传》:“夫饿馑流隶,饥寒道路,思有短褐之亵,儋(担)石之畜(蓄),所愿不过一金。”颜注:“亵谓亲身之衣也。”。司马相如《美人赋》:“女乃弛其上服,表(露出)其亵衣。”
亵衣也就是中衣,亦称之为“衷衣”。《说文·衣部》解:“衷,里亵衣”。根据清代学者段玉裁的研究:“衷”的本意之一就是“缠裹”。
不难想像,古时先民们还不能做出精美合体的内衣款式,只能用锦、帛等材料简单缠裹身体,“衷”这个字充分显示了古人用语的言简意赅与情趣。随着时代的进步,技术和审美也不断变化,对内衣的称呼也在不断的变化。
先秦时期,有了一种名叫“泽”的内衣。《诗经·秦风·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泽。”据汉代郑玄解释:因为这种亵衣紧贴身体,可以吸收体内排出的汗泽,故以“泽”字命名。到了汉初,刘邦干脆将它称之为“汗衫”了。
帕腹、袜肚、袜腹、抹胸、两裆、缠弦
汉代内衣的样式有多种形制,常用的有帕腹、胞腹和心衣。
汉代刘熙在《释名·释衣服》中称:“帕腹,横帕其腹也。抱腹,上下有带,包裹其腹上,无上裆者也。心衣抱腹而施钩肩,钩肩之间施一档,以奄心也。”
王先谦在为《释名》所作的《疏证补》中说:“奄、掩同。按此制盖即今俗之兜肚。”今日北方乡间,犹又此俗。以一块大手帕,上面两根带子系于脖颈以掩心;下面两根带子系于腰间以护腹,经济而实用。
两晋南北朝时期,“帕腹”仍然很流行。《疏证补》举例说:“《晋书·齐王冏传》:时又谣曰:'著布帕腹,为齐持服。'梁王筠诗:'裲裆双心共一袜,帕腹两边作八襊。'成国此释犹可揣其遗制。《南史·周迪传》作袜腹。”
《类篇》:“袜,所以束衣也”。五代马缟《中华古今注·袜肚》:“袜肚盖文王所制也,谓之腰巾,但以缯为之;宫女以彩为之,名曰腰彩。至汉武帝以四带,名曰袜肚。至灵帝赐宫人蹙金丝合胜袜肚,亦名齐裆”。
“袜肚”又可称“袜腹”、“抹胸”,原似妇人所服即指有前片无后片,上可覆乳下可遮肚腹的内衣。袜肚、袜腹还可单言“袜”,即指“袜肚”。如:“钗长逐鬟髲,袜小称腰身。”(《玉台新咏·刘缓〈敬酬刘长史咏名士悦倾城诗〉》)吴兆宜注:“袜为女人胁衣。崔豹《古今注》谓之腰彩,今妇人谓之袜胸。”又“锦袖淮南舞,宝袜楚宫腰”(隋明帝《喜游春歌》之二)
此外,汉代还有“一片当胸,一片当背”的内衣,称之为“两裆”,当是因为其形制的原因。与此相反,到了南朝还出现过“假两”。顾名思义就是假的两裆只有当胸的前片,简约就是美丽,单片的抹胸似乎更讨女人们的偏爱。
南北朝时期的妇女以布帛为材料,做成一种叫做“缠弦”的内衣:在其四角缀上带子,穿时两带系于颈部,两带缠弦于腰。庾信有《梦入堂内诗》中有句曰:“小衫裁裹臂,缠弦搯抱腰”
月白葱绿的团花小衫合体地裹着臂膀,大红牡丹的锦绣缠弦紧紧地束著腰身,恰到好处的将略带刁蛮胡风的少女们的美丽表现出来。就如同陌上的春风碧水,河边的柳丝,一起化作楼头吱哑推开的一扇珠帘后,空床独守的哀怨佳人,“娥娥红粉粧,纤纤出素手”。这便是美丽。
抹胸——唐代美女的时尚
到了唐代,强盛辉煌的大唐王朝充满了高度的自信,出身少数民族而汉化改宗的李唐皇室,更没有华夷畛界的鼠肚鸡肠。开国之后唐王朝国运昌隆,所以对异族多实行宽容优待的怀柔政策,异族一旦降服后即视如一国。
唐代又是古代政治、经济、文化全面繁荣发展时期,是中国古代社会的鼎盛时期,是当时世界上文明、先进的国家。加上当时政府推行的“开放性”政策,这就必然引来大量的外国商人、使者等,促进了文化、经济的交流。
而唐初对外来文化是大胆吸收,外来民族的音乐、歌舞、技艺、服饰皆为唐人普遍喜好,刻意仿傚。在服装上,唐风也表现为开放开明。在女装方面,唐代的女子喜爱穿着半露胸式的裙装,她们将裙子高束在胸际然后在胸下系一阔带,两肩、上胸及后背袒露,外披透明网纱,内衣若隐若现因而内衣布料考究,色彩缤纷!
不管是长安还是洛阳,“兰麝细香闻喘息,绮罗纤缕见肌肤”;“日高邻女笑相逢,慢束罗裙半露胸”;“漆点双眸鬓绕蝉,长留白雪占胸前。”抹胸,不过是大唐美女们的时尚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