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黄杨木雕笔筒
弈棋图壁画
围棋是我国传统棋艺之一,在我国古代称作“弈”,与我国古代另一种游戏“博”并称为“博弈”。围棋比象棋出现的更早,相传起于尧、舜时代,盛于六朝。唐、宋、元、明时期名手辈出,到清朝尤其鼎盛。迄今为止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传说中,晋代张华《博物志》中记载:尧造围棋以教子丹朱;或曰,舜以子商均愚故作围棋以教子。
不过传说终究是传说,尧、舜时期相当于中国原始社会的末期,当时的社会分工和人类文化尚处于萌芽状态,在那种历史条件下是不大可能创造出表现高智慧的围棋来的。围棋古称“弈”,起源于西周。历经春秋战国时已发展至成熟阶段。春秋末期,围棋已经在上层社会相当流行了。
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关于围棋的文字是《左传》中以围棋来比喻卫国国政的记载,说的是西元前559年,卫献公将入国,宁喜许之,大叔闻子曰:“宁子视君不如弈棋,何以免乎?弈者举棋不定,不胜其耦,而况置君弗定乎!必不免亦!”《左传》把“弈棋”比“视君”,说明“视君”之难;又以“举棋不定”来比喻政治上的优柔寡断。
白釉瓷围棋盘 隋代开皇十五年(公元595年)
1959年河南省安阳县张盛墓出土。高4厘米、边长10×10厘米盘呈正方形,其上纵横各刻19道直线,共计361个交叉点,中央和四角分别刻出天元和角星。盘面及四侧施白釉。这是目前所见时代最早的19道围棋盘。
明崇祯张良拜师图青花围棋罐
围棋罐极其罕见,为中国文人喜爱把玩之高档器,历届拍卖会都极少出现,众多图录及参考书上均无。此罐小直口,短颈,腹鼓,腹下收,三层台阶式圈足(绝无仅有的最顶级的修胎工艺)。
崇祯历史人物图器物较为常见,此罐以张良拜师学艺为题材,后一童子手捧官帽,寓意加官进爵。主画面绘张良在聆听师傅的教诲,师傅左手执扇,右手抚膝,神态舒适安祥,背后放着《太公兵法》。通景满篇绘画着奇石、栏桥、括号云、宣草纹、松树、合欢树、芭蕉和太阳,这些都是典型的崇祯时期常见的画篇,均为本朝之典型。
此器纹饰众多,层次丰富,涂染得法,疏密有致,人物造型准确生动传神,绘画精细。青花呈色鲜艳,色阶丰富,层次清晰,略微泛紫。在修胎上精细到顶点,采用了三层台阶式修足,极其讲究,历代均罕见,图录上也未曾记载过如此不计工时的修足工艺。
尺寸:口部直径7.8cm,腹部最大直径10.8cm,底足直径7.6cm,高7.8cm
品相:口有两磕,一长冲到底足。其馀部位完好。
在阳陵帝陵南阙门遗址出土了一件汉代陶质围棋盘,该棋盘并非陪葬品,而是守护陵园的人利用一块素面青砖刻划而成的,出土时已经残破,外观呈不规则五边形,残长28.5~5.7、宽17~19.7、厚3.6cm,两面均阴刻,其线条不直,从较完整的一角向内和向上的第四条线的相交处刻划一斜叉,用来表示星位。这是我国目前考古发现最早的围棋盘,它的出土为我们研究围棋发展史提供了一份宝贵的实物资料。
- 关键字搜索:
- 围棋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