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茶之道:亚洲茶文化(组图)
“茶”如清风,突破民族藩篱;跨越阶级区划,传播世界。而不论物种或文化,亚洲皆是其原乡。
两千年前,中国已重视饮茶。七世纪唐代,饮茶于知识分子间更形成高雅的生活艺术,讲究茶、器与境的整体搭配。待陆羽(733-804)撰《茶经》,茶道于焉成形,随宗教东传日、韩,成为生活礼俗。而西藏贵族、僧侣,透过使臣引介,养成喝茶习惯,茶马贸易遂成与中原的必要联系。随商业脚步,茶叶由海陆传至东 南 亚、欧、美,而风土民情的差异,各地茶文化均逐步深化出当地特色。
台湾国立故宫博物院展出中、日、藏、泰四个地区茶器;拟透过强烈差异性中,又有着无可避免的同质感,以强调“茶文化”绝对是探索亚洲最关键的锁钥之一。
宜兴胎画珐琅五彩花卉壶清 康熙
瓷仿拉古里木多穆壶清 十八世纪
中国,茶文化的原乡,历史绵长并经多次变革,故内涵丰富。明、清叶茶泡饮的方式与器具影响亚洲尤其深广,故以此为主轴。除强调当时茶与文学、艺术、生活合一的特质外,并显现帝王与文人不同的饮茶哲学,与彼此影响的情形,饶富趣味。
西藏高原并不产茶,然自八世纪吐蕃贵族与僧侣啜饮了唐使携来的茶后,遂成藏人不可或缺的生活甘露,以马易茶的市场亦就此开业。因地理环境和生活习惯之故,藏族以酥油茶为主,茶器具强烈的民族特色,如多穆、僧帽壶等均成为中土宫廷珍藏,甚至是仿制的对象。
带匣白玉茶盅一对清 乾隆
银贴镂金龙纹把壶清 十八世纪
日本的 茶文化初随八世纪中遣唐僧传往,后逐步加入和式礼仪与美学,使饮茶充满哲意,宛如修道。待十七世纪中叶,闽式工夫茶法及宜兴茶器引进,随即在文人圈得到回 响。而十八世纪后,高游外(1675-1763)倡从容自在的饮茶,品茶时亦观画、挥毫,有别于和敬清寂之“抹茶道”,是所谓“煎茶道”。
泰国茶文化,因明清时期与南海各国经济往来的活络而播下种子。十八世纪初,宜兴及景德镇陶瓷茶具曾大量运销泰国。据称泰皇拉玛五世朱拉隆功 (Chulalongkorn, 1868-1910)曾订制宜兴茶器,待至当地后再抛光并包镶金银边扣,产生异于中国风情的茶器美学。
- 关键字搜索:
-
品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