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艺术钉子户 螳臂难挡怪手

北京艺术区面临拆迁危机

在地产开发的威胁下,20个艺术区 面临拆迁危机,艺术家“抱团取暖”,不断上演“行为艺术”抗争,真的能让艺术区起死回生吗?

在这个百年难遇的寒冷冬天,由于面临拆迁,北京创意正阳艺术区等地的艺术家裹着棉被“抱团取暖”,群体“钉子户”更像是一场行为艺术。

2009 年岁末,北京朝阳区启动26.2平方公里农村地区的土地储备,用于土地的城市化发展。这个位于CBD与首都机场之间的区域,恰也是当代艺术区在北京最为密集的一个地段。一时间,包括草场地、费家村、黑桥、一号地等在内的20个艺术区将面临拆迁的危机。遇上这样的事情,艺术家叫苦不叠,因为土地不是私有的很难获得赔偿。

也许,喜欢抱团的艺术家可以迁移到更偏僻的宋庄,前提是忍受交通不便所带来的“出售”困难,但又有艺术评论人士认为,“宋庄充满了更烂的艺术家,把不得不去宋庄看作一种耻辱。”在散与不散、搬与不搬的问题上,从去年7月至今,艺术家上演一幕幕“行为艺术”以抵抗拆迁,但依然要面对一纸拆迁公文和断水停暖的境遇。

由萧戈等艺术家联合发起的“暖冬20计画”展览意在艺术家抱团取暖,第一站落在拆迁矛盾最突出的创意正阳艺术区,艺术家们或画著八卦图转圈或手握砖头站立的“行为艺术”、“观念艺术”,在房地产开发的高效率面前仿佛是为了阻挡大步前进的“变形金刚”,而伸出单薄手臂的可怜“螳螂”,事到临头本能而又有些软弱的反应,让当代艺术圈原本先锋前卫的人群形象,剥除了近几年来由“一夜暴富”塑造出来的冷漠和高傲,有人老调重提:“艺术家是弱势群体。”

相对“强势”的隆隆推土机扬起的灰尘,没有任何缓和余地地淹没所有的合同、约定与承诺。很多艺术家租下不到一年,装修花费5、6万元的工作室,都面临着得不到任何赔偿必须迁走的命运。资本—权力联合体产下的城市化发展“拆迁”,一个违规的建筑,甚至是合法的建筑,只要征用,就可以变成违章的,在国家机器隆隆推过的土地上,个人只有匍匐在地。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本文留言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