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壮大之谜》(三)
《中共壮大之谜》(5):粉碎日本人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美梦国民政府领导的中国军队,在极为困难的条件下,不得不正面抵抗日本人的侵略。因为战争准备刚刚开始,国力远远不足以和日本人对抗,所以在抵抗之馀,总是委曲求和,以便换取时间,即是"一面抵抗,一面交涉"策略(续前)除了进行以上两方面的战争准备以外,国民政府领导的中国军队,在极为困难的条件下,不得不正面抵抗日本人的侵略。因为战争准备才刚刚开始,中国的国力远远不足以和日本人对抗,所以对于日本的每一次新的进攻,在抵抗之馀,总是委曲求和,以便换取准备的时间,这即是"一面抵抗,一面交涉"的策略。这样做,在后来常常还要忍受被中共骂为"不抵抗"、"卖国"的罪名。
有名的淞沪抗战和长城抗战,打破了日本军队不可战胜的神话,也粉碎了日本军阀三个月灭亡中国的梦想。
日本人在上海制造事端, 1月28日,在上海闸北发动进攻,十九路军在蔡廷锴、蒋光鼐、戴戟的指挥之下奋起 抵抗。第一天就阻止了日军的进攻,夺回了北上海车站;然后连续几天,虽然日军兵力达到一万多人,日军一无所得,而不得不更换指挥官;接著以争夺吴淞要塞为中心,展开了激烈战斗,虽然日本军队有飞机、坦克、战舰,中国军队却以血肉之躯阻挡日本的现代化武器,使得日本军队付出了惨重代价,却仍然不能占领吴淞炮台,于是日本军队继续增兵,再度撤换司令官;蒋介石则命令精锐的第五军,由张治中率领开赴上海增援。日本军队在闸北、江湾、吴淞全线发动大进攻。
经过激烈战斗,根据日方后来的统计,仅仅在中路,日本军队第九师就伤亡八百馀人,中国军队则伤亡一千馀人,日本人发动的两次总攻击都失败。日军再次更换司令官,兵力增加至八万人,在3月1日,日军再次发起总攻击,中国军队侧翼受到威胁,补给线有被切断的危险,为了免于被包围,全线撤退。
这次战争,虽然中国军队付出的生命代价要大得多,但是打击了日本军阀的嚣张气焰,破灭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神话,在全世界面前显示了中国人的尊严和气节。而日本军国主义在中国,开始陷入不能自拔的泥淖,日益消耗著其
各种战争准备的能量,而不能用在与其它西方列强争霸世界的基本目的上,最终导致失败。
不久之后,在1933年初,日军占领热河,中国军队在长城各个重要关口抵御,爆发了著名的长城抗战。
在长城的榆关,即山海关,在1933年1月1日,日军蓄意一再挑衅,战争随即开始。中国守军为何柱国所指挥的第九旅,竟然以一个团的不足两千人,与日本的现代化武器所武装的三千多日军,激战了三天三夜,再次显示了中国军人的英勇献身精神,振奋了全民族的抗日热情和信心。
在占领山海关以后,日本军队迅速占领热河全省,并且进一步南进,在热河、河北交界处的长城各隘口,与中国守军发生激战。
在1933年3月10至11日,在喜峰口,宋哲元指挥的第二十九军与日军第十四旅展开肉搏战,双方死伤惨重。在11日凌晨,大刀队潜入敌人炮兵和骑兵阵地,用大刀猛砍,毙伤日本鬼子六七百人,阻挡了日本的前进。虽然中国军队伤亡达五千馀人,中华民族同仇敌忾的精神,震惊了全世界。
在罗文峪,日军在飞机大炮的掩护下,向国军猛攻。英勇的中国军队却等日军接近时,用大刀与日军肉搏,使日军败退数公里。
古北口之战,关麟徵中将连挫日军的攻势;南天安门之战,黄杰将军率部奋战六昼夜,阵地巍然不动;由商震统领的三十三军,在冷口与日军第十四旅团反覆争夺,最后将日军驱逐到十几公里以外。只是由于日军改变策略,从山海关越过长城长驱西进,中国守军不得不放弃长城。
经过淞沪抗战和长城抗战,日本军队不可战胜的神话破灭了,日本人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美梦粉碎了,大大提高了全面抗敌的信心。
但是,在淞沪抗战换来的,是妥协的三条停战协定,上海成为了不设防的城市;长城抗战的结果,是签订塘沽协定,同意了日本军队对东三省和热河的占领。
这具有深远战略意义的决定,许多青年不理解是理所当然,但政客却乘机鼓噪,中共的各种书籍至今仍然在责骂蒋介石"不抵抗"、"亲日"、"投降"等。
《中共壮大之谜》(6):蒋介石战略眼光不为学生理解
九一八后蒋介石在一片谩骂声中,始终坚持退让、妥协、交涉,以便准备战争。热情的学生不理解政府争取时间的苦心,他们要求立即对日本宣战。
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就对日本宣战,就等于自杀。当时相当多的知识份子如丁文江、蒋廷黻等都理解和赞成国民政府的政策,他们的理性的见解大多发表在“独立评论”上,胡适著文写道:"我们此时也许无力收复失地,但我们决不
可在这世界的道德援助完全赞助我们的时候先就把失地签送给我们的敌人。我们也许还要受更大的侵略,但我们此时已被‘逼上梁山',已是义无反顾的了。……1914年时比利时全国被占领蹂躏之后,过了四年,才有光荣的复国。
1871年法国割地两省给普鲁士,过了四十八年,才收回失地。我们也许应该等候四年,我们也许应该准备等候四十八年,在一个国家的千万生命上,四、五年或四、五十年算得了什么?"注6
蒋介石在一片谩骂声中,始终坚持退让、妥协、交涉,以便准备战争,历史已经证明了蒋介石在这个问题上,是有著深刻而长远的战略眼光的。当事人之一的何应钦几十年以后,以战略观点总结道:"领袖处此内外交攻之下,而不轻
言宣战者,绝非冀图苟安,或个人有所畏惧,实以内乱待平,国力未充,不容以国家安危,作贸然之举措。其苦心孤诣,应钦知之最审。诚如本书所言,若非领袖不计个人毁誉,但求有利于国家,忍天下之所不能忍,何能换得自‘五
三'至‘七七'九年备战时间,从事政治、经济、心理与军事建设!倘若无此九年国力建设,何能持久抗战?抗日胜败之关键,端视中国能否‘持久';而‘持久'之根基,实奠于领袖之忍辱负重,换得备战时间。"注7但是当时的青年人并不理解。
在"九一八"刚刚发生的时候,热情的学生当然不可能理解政府秘密备战,争取时间的苦心,他们要求立即对日本宣战。
"九一八"过后十天,京沪的请愿学生将国民政府外交部长王正廷殴打成重伤;北京各学校有二千学生欲南下请愿,他们占领了车站上所有的列车,使得站长不能办公,交通也随之中断;北京、上海的学生甚至成立组织,要步行到
东北参加马占山所领导的义勇军;青年学生所敬重的蔡元培,一直出面劝导学生,他也在12月15日被北平南下的学生按在地上殴打,等等。
如果蒋介石没有理性而冷静的战略眼光,如果没有对全体民众的责任感,就会讨一般民众之所好,捞取政治本钱。蒋介石敢于坚持自己的战略构想,哪怕付出被辱骂的代价。
其实中国的学生和民众是很识大体的,在上海的"一二八"抗战开始以后,大家的热情就变成支援前线的实际行动,有力地配合和支持了抗战,反政府的学潮也逐渐平息。
在"九一八"发生之后的几年之间,国民政府一面准备战争,加强各方面的建设,一面忍辱负重,延缓战争的爆发,同时进行"安内",对付因为日本侵略而乘机扩大地盘,并且仍然要推翻国民政府的中国共产党。国共之间从来没有停止过武装对抗。
在国难当头的时候,为什么中国共产党会如此呢?必须先要弄清楚中国共产党的基本性质和宗旨。
我们以至今发表的史料,主要是中国大陆发表的史料,实事求是地研究一下中共在抗战中的作为、贡献或过失。
注释:
6、杂志“独立评论”第44号第4页,胡适文题目“我们可以等侯五十年”。
7、蒋纬国总编:“国民革命战争史第三部.抗日御侮”第一卷第3页。
(未完待续)
- 关键字搜索:
-
《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