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旧文从发启新志 引得源头活水来(二)

——《观心诗集》

作者:镜花缘了  2010-01-08 04:39 桌面版 正體 打赏 0

喜相逢

几度轮回千百春 风雨兼程遇故人
相逢笑问君安好 快找真相明真身


春度

冬寒万物眠 度过亿重山
不争迟与早 三月阳春闲


望月

七彩霓虹隐夜天 明月清辉万里延
去年此时千山外 岭淡雾朦鸟语焉


韶关月

月照千山绝 岭浮雾中轩
此景似曾有 梦游太虚边


秋风爽

白露以来秋风连 驱散迷雾现青天
大穹落落八极罩 远山近物见毫纤


山·风

山是不动的,风是动的。大山的外表会应时节的变化而常新,风会因四季的不同而有变,声音千般幻化。

山空如处子 四面候来风
应节染颜色 化作千百声




从网吧出来已是深夜,大街寂静无人。路过天桥天桥时,不知不觉中停下了脚步,望着桥下的车流若有所思。突然悟道:脚下的着条路,四通八达,连通万户人家,它的起点在每一个人的家门口,止于天涯海角,山穷水尽之处。

世上的路只有一条,人能走多远,全在自己的选择。

世路只一条 编制大千境
起在家门口 没在苍穹中


古画

山水写意人淡闲 几间陋室疏林间
不见人间真景物 只将风骨存纸宣


矿工吟

崇山峻岭遁世远 炮声轰隆耳作闲
生命可贵谁不知 千里学子待哺钱


民工

离乡背井古不为 过年全家圆一回
中华五千谁曾见 八亿农奴八亿傀


咏雪

从天而降白无瑕 潇潇洒洒落地家
不比寻常胭脂色 堪胜人间四月花


春运·归途

穿山越岭风光险 路是人非过云烟
一路皆是它乡事 故国旧地异人间


品三国

逐鹿中原几时休 一方兴起四方愁
只恨强曹凌懦汉 三分天下孔明谋

一点忠心蜀汉刘 仁德守土吴未丢
道义总随气数尽 万般谋略为晋收


春满人间

春风得意百花芳 万树竟秀比衣裳
难得一年佳期至 岁岁不误此时忙


神之韵
——看神韵演出报道有感

(
)

乾坤为幕地做台 佛道神仙天上来
辗转五千为何事 文化真韵蕴神采


(二)

中西合璧音境纯 忆醒三百六十春
但愿从此无憾事 又闻大鼓震魄魂



诗的内与外

陆游说:写诗功夫在诗外。我以为:写诗功夫在诗内

功夫在诗外是讲:写诗要多学、多写、多行、多思。做足诗外的功夫,自然能写出好诗来。从诗的本质而言,诗是借境借物来表达人的思想和境界的。人的思想和境界高低与人的内境纯真与否有直接关系,而内境是修出来的,所以我说写诗功夫在诗内

盛在大唐。唐朝诗人大多都是修道人。修道人内境纯正才开创了文化的鼎盛。而唐诗的很多诗篇,其实就是修道的心得体会。写过心得体会的人都知道,写心得体会的时候,怎么悟就怎么写,增一点减一分,都会使思维混乱写不下去。而正悟写出来的一定是:实在、准确、干净、不带有人情的——摘自李洪志老师的文章《成熟》,内境纯真的。比如:王维的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行到水穷处也可以理解为某一境界走到头了,再往上突破会遇到风起时魔难,而作者看待魔难的心态是淡泊视之、坦然处之的坐看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有一村可以理解为诗人在突破境界时和突破境界后的心得。

写诗,把功夫下在诗外时,其实是开始形成世俗文化,开始形成学问全面衰败了。这和宗教在的发展过程中,脱离其修炼的实质,形成法学”“佛学使宗教走向末法的道理一样。这时候世间的,除了那些大儒的作品外,大多都是在文章的表面上下足功夫或以表现自我、或显示学问、或表达儿女情长的那点私情,这样的作品占主流的时候,也是民族精神走向颓废,世风日下之时了。


诗之道

古诗的律与韵不是古诗本身的特点,而是汉语及文字的抑、扬、顿、挫的规律在古诗体裁上的自然体现。自然、无为是古诗的特性,其实也是中华神传文化之共性,而古诗最能体现传统文化半神文化的特点。

古诗的意境和韵味,往往最为人所津津乐道。意境好理解,就是诗意中表现出来的境界,韵味之又是什么呢?比如这首唐代诗人王之涣的代表作《登鹳雀楼》:


登鹳雀楼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前两句写实意境好,后两句韵味强。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讲出来了个一个真理,这个真理在在不同的更高空间都有体现,就象一扇门一样。我们看花的时候,能闻到看不到摸不着的香味,香味是一种物质,这个韵味之味也是一种物质,对应着更广的境界、更高空间。苏东坡的《体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还有南宋诗人陆游的《游山西村》中的名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等等。在清静无为的状态中写真写实,在无我的状态中明理。越真越平淡,越平淡音律越美、自然压韵天衣无缝,对应的内涵越深、余韵袅袅。

中国古代是诗的国度,分两类:一是临境感叹、恋物伤情类。比如:咏志类及为国、家、恋情而发的感慨、感受。特点是把自己局限在眼见为实的景物中、在情感的感受中体现个人人生境界、志向的高低,所谓以诗寄情、歌以咏志,写的是虚我,发的是妄念;而更高境界的诗往往是在超越景物之本身,达到类似修炼人身在红尘,意在方外的状态中写出来的。在无为的状态中,在事物表面的常态、常识、常理中自然体现了事物的本质及神韵,这也是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吧。

诗的水平和作者的境界是相辅相成的。诗的境界越高,水平越高;境界水平越高,越平淡、简洁:于平白中现真境,在平常中见真性。而境界是重德修心修出来的。

如果说自然、无为是古诗的特性,是中华神传文化之共性;那么,重德修心则是古诗及中华神传文化的根本。

古诗中的禅意

古诗是传统文化载体之一。虽然被世俗化了,但是,毕竟是神传文化,在意境的表现上往往能超出一般人的境界,达到更高层次,表现出过去出世修炼人才能达到的意境:禅意


古诗名篇《江雪》的作者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贞元九年(793)中进士,十四年登博学鸿词科,授集贤殿正字。一度为蓝田尉,后入朝为官,参与王叔文集团政治革新,迁礼部员外郎。永贞元年(805)九月,革新失败,贬邵州刺史,十一月加贬永州(今湖南零陵)司马,《江雪》就是在这个期间写下的。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从这首诗中,可以看到虽然革新失败,身受牵连,柳宗元并没有认为自己做错了什么,反而信念更加坚定不移,好象众人都已离经叛道,众叛亲离,唯有自己能独守道义。

有长期打坐实修经验的人,从这首诗能也看到打坐入静后的一种:有我无念,一尘不染,不为外景所动的状态。

柳宗元其实是个修道人,李白也是修道的人,他的《独坐敬亭山》也表现出了与柳宗元《江雪》相似的禅意

独坐敬亭山
李白

众鸟高飞尽
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
只有敬亭山

大意:有志向的人都各奔前程了,看淡名利的归隐独自享清福去了,唯有我能守贫安道啊。

这两首诗不同的是柳宗元的《江雪》表达了一种不为外景所动的无我的修为,而李白的《独坐敬亭山》还在强调自己与别人的不同,内境不纯心有所牵挂,还没达到柳宗元的无我状态。

唐诗是古诗文化的巅峰时期,达到了后人难以逾越的高度。其实,不是诗文的所谓文化艺术难以逾越,而是修道人的清净内境是一个普通人不通过修炼,根本就不可能达到的。这也是唐诗之所以难以逾越的根本原因吧。

来源:看中国论坛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看中国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本文短网址: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分享到: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评论

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理性交流,拒绝谩骂。

留言分页:
分页:


Top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